很难确切去讲读完这本书以后自己的心情是什么,有时会为作者的经历感到心痛,有时会对作者的言行感到十分敬佩,更多时刻也会发现被映射的需要更多改变的自己。
很难去想象那个瘦弱的小女孩怎么从曾经的束缚中走出来,重获新生。而她称这个为教育。书中的原话是这么说的:“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 而我称之为:教育。”
故事概括起来很简单,一个十七岁前从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最终在自己一步步的努力下得到了哈佛大学博士学位。这个故事很传奇,但比这个故事更传奇的是作者塔拉本人。她通过自传的方式记录了自己的前半生的时光。
她的家庭被扭曲而传统的思想观念侵占着。父亲记恨政府与外面世界的人,不让孩子们办出生证明,不给孩子们读书,想把孩子们永远留在大山里为自己工作,把周边的一切当做假想敌,只相信自己眼中的上帝,又幻想着世界末日的到来。父亲固执己见的把自己的思想传递给身边的人,渐渐的原本明朗的母亲也受此影响,家里七个孩子就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而年纪最小的塔拉便是出生在这样的闭塞环境里,她认识到的世界就是这样。每天需要为“世界末日”的到来准备应急物资,平时需要去废料场为父亲分类各种金属,同时还要忍受父亲和哥哥的语言攻击。他们觉得小女孩涂口红穿裙子便是“妓女”,跟别的男人说话便是不洁。最主要的是,她把父亲视若神明,她把父亲说的话当作真理。
比囚禁一个人本身更可怕的是禁锢住他的思想。笼子是关不住想飞的鸟的。塔拉也会在成长的过程中接触到外面的世界,而与其父亲完全不同的思想对她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其实,她的前半生也一直在这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里不断挣扎。让她为难的是全新的世界和理念与父亲一家人传统观念的冲击。她在不断来回摆动,不断平衡这两种思想,也在这个过程中她完成了自我救赎。
有时候会想人与人本质的区别是什么呢?是外貌,是财富拥有程度,是社会地位,还是被他人贴上的标签呢?其实,真正能左右或决定一个人的应当是思想了。思想能够产生的价值,创造的财富超乎我们的想象。最容易改变的是一个人的思想,最不容易改变的也是。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原生家庭,生长环境也同时会影响改变一些人的思想。对塔拉而言,那便是禁锢。真正改变她的,则是教育。
这样离奇的看似与我们生活毫不相关的故事,为什么能给人带来这么大的震撼,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读的时候时常想,倘若我是塔拉,我能不能做的有她分毫。后来想想,倘若我真的是她,大概可能会在成长过程中的一次次意外中失去生命,或是在哥哥对我的家暴中失去自我。如若不然,便是如她妈妈,做个助产妇,老死在大山里。而她,之所以成功或走出来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是她永远不肯服输,不甘堕落,不愿忍受被人糟践的心和坚韧不拔的品质还有愿意学习接受新思想的勇气。最主要的是,她从未放弃独立的思考,拥有自己的思想,坚持并不曾动摇。她在不断接受外界教育和自我教育中成长。在这中个过程中,她获得了重生。原文是这样说的:“我所有的奋斗,我多年来的学习,一直为了让自己得到这样一种特权:见证和体验超越父亲所给予我的更多的真理,并用这些真理构建我自己的思想。我开始相信,评价多种思想、多种历史和多种观点的能力是自我创造力的核心。如果现在让步,我失去的将不仅仅是一次争论。我会失去对自己思想的掌控权。”
最可怕的不是肉体的毒打,而是精神的步步侵占,最终失去自我。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是如此。塔拉告诉我们的,不是她一个人的故事。而是,成千上万的人都有可能遇到的,实实在在的危险和挑战。很多时候,口袋里的钱,我们都看的很紧。脑子里的东西,却一不留神就让别人给钻了进来。很多无良的电视剧,不负责任的文章,各种各样的短视频,一不留神便占据了我们的大脑。思想的侵占可能成了这个时代我们更大的威胁。我们都不是塔拉,可我们所处的环境又比塔拉好多少呢。正如前不久北大的PUA男事件,女生就是在精神控制以后失去了自我,最终放弃了生命。占据思想的制高点,不闭门造车又不轻易让别人的思想钻空子,是我们在对自己负责。
塔拉是一个传奇,她对家人的理解,她自身的品质,她面对事情的态度,值得我们一生去学习。最后摘录文章中的部分句子,以期自勉。
1.我这一生中,这些直觉一直在教导我一个道理——只有依靠自己,胜算才更大。
2.你待得越久,离开的可能性就越小。
3.有的人反对平等的大潮;有的人必须从某些人那里夺取自由。
4.。他定义了我,没有什么力量比这更强大的了。
5.这时我才开始体会到金钱的最大优势:考虑金钱以外的事情的能力。
6.先找出你的能力所在,然后再决定你是谁。
7.决定你是谁的最强大因素来自你的内心。
8.只有我们自己才能解放我们的思想。
9.过去是一个幽灵,虚无缥缈,没什么影响力。只有未来才有分量。
10.让这个女人与众不同的不是衣服,而是她眼睛后面的东西,是她咬在齿间的东西——是希望、信仰或信念——让人生不再一成不变。
11.当我彻底接受了自己的决定,不再为旧冤耿耿于怀,不再将他的罪过与我的罪过权衡比较时,我终于摆脱了负罪感。我完全不再为父亲考虑。我学会为了我自己而接受自己的决定,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他。因为我需要如此,而不是他罪有应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