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带着孩子们一起超市购物,提前和孩子们约定:每人20元消费金,自行选择。
每次进商场,我都会给孩子一定的选择权利,让她们自己做决定,去挑选喜欢的零食。
和她们约好碰面的位置后,姐姐立马拉着妹妹的小手,直奔零食区,我也推着小推车去选购自己要买的蔬菜水果等。
等我买好所需物品后,她们还没有过来。于是,我就过去零食区寻找。果然,两个人都在架子前来回踱步,小手指放在下巴上若有所思。看来,出现选择困难咯。
我默默地守在一边等了十几分钟,当她们挑选好了看到我的时候,姐姐立马不由得吐槽起来:“妈妈,太难了,我感觉好多东西都不想吃,然后想选择没吃过又好吃,还要品种丰富不超过预算,太难了。”哈哈,这么多吃的都没有诱惑力麽?
她们俩姐妹手里都选了四样东西,相信都是暂时目前最想吃的。没想到,回家后,吃过东西,丫头又在感慨:"妈妈,我以后再也不买"麦丽素”了,太甜腻了没食欲,好想喝水呀!”
原来,那是一种巧克力豆子,里面有夹心,看包装以及孩子曾接触到的广告,都深深吸引着她想去品尝看看。相信,这一次后,她体会到,也不过如此。
孩子的话,不禁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另一个朋友,从来不允许她家孩子吃任何一种零食,管控的非常严格,至今,她家孩子三年级了,还不知道冰激凌是什么味道。
只是,这样真的好么?如果不影响健康的前提下,是否不该一刀切的替孩子做决定,给孩子多一些的选择和尝试呢?
一说到零食,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持否定的态度,巴不得孩子一日只食五谷杂粮, 坚决不给于接触的机会。视若洪水猛兽般可怕,当孩子表现出想要的表情,就会严厉批评并拒绝。
但这种所谓打着“一切为了孩子好”的旗帜,真的好么?一切被过分压抑的需求和欲望,难道不会反而给他们带来更大的伤害吗?
比如说冰激凌雪糕,很多成人也特别喜欢,甚至在冬天吃雪糕都觉得是一种很酷的行为。当然,我也知道它们属于寒凉的食物,过多进食会拉肚子甚至伤害脾胃,影响健康。
因此,很多父母第一时间都是选择拒绝,无论孩子有多么渴望。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一点:想吃冰激凌,不过是孩子的一种天性,无关乎好坏。
心理学上有一种效应叫:潘多拉效应---越禁止,就越能激起人的渴望。
当我们过多限制禁止孩子的行为和需求的时候,他们就会更好奇,想方设法去探索尝试,想尽一切办法,来满足内心这一份欲望。
最重要的是,对孩子限制的越厉害,他们就会越贪恋,甚至无底线地去吃,似乎带着报复的心态。
新闻上时有耳闻,成年之后的有些人有一些怪异的癖好,比如喜欢吃某种食物的怪食癖,喜欢奇装异服的异装癖,喜欢拼命买衣服屯衣柜的购物狂。
越是被限制,积压的能量越巨大。孩子,为了一口期盼已久的零食,会做出很多不理智的行为,成人后,她们的行为甚至影响了一生的幸福。
人一旦内心有某种不满足,就一定会寻求另一种方式来进行补偿心理。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如何做到既不伤害孩子身体健康,又能满足到她们小小的心愿呢?
在我看来,只要做到以下几点就够了:
1、不要直接拒绝,充分理解孩子想吃的心理。
每次夜晚,和孩子们在广场运动或者玩游戏过后,她们都会似有若无地暗示着妈妈买点饮料冰激凌。我不会直接去拒绝,表示我也口渴啊,或者确实也累了需要补充能量。
2、适当满足孩子,既不过度限制,也过度放开。
如果父母能第一时间理解孩子,在这个基础上和他们提出要求,约定底线,他们一般都乐意照做。比如我要求她们冰激凌要小根的,回去后喝一杯苏叶水暖胃下。
这样,不仅满足了孩子的需求,又不至于过度伤害到他们的身体健康。
3、创造机会和孩子一起制作零食,感受手作和生产商品之间的口味区别。
对孩子们来说,一切重口味的东西都比家里来的吸引力大。因为她们没有体会过过度进食的伤害,大人也不会给到机会去体验。
我会偶尔陪着孩子一起手作冰激凌,让她们了解其成分区别,然后对比下自己做的和买的之间口感差异,包括其他零食,只要她们有兴趣的话。
这样,她们还是会偶尔想吃外面的东西,但是欲望却并不强烈,父母仅仅保持平常心即可。
所以,当孩子想吃零食时,我们大人所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平衡健康和需求之间的关系。度各方面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他们不懂权衡利弊,不懂克己自律,真正的活在当下,只想要立刻马上满足当下的愿望。
吃过百味的孩子,不会只惦记糖果,见过世界的孩子也不会只计较眼前的一块饼干。
真正的为孩子好,不该是强势的拒绝,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允许他得到满足,也帮他学会克制。
对一个孩子来说,没有零食的童年,是不完整的。既能享受零食带来的乐趣,又能享受到来自父母给予的无条件的真正的爱,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