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后 母亲 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正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展出。展览通过她的时代、她的生活、她的故事、她的葬礼,深入诠释妇好的传奇一生。值此母亲节之际,就让小驴带着大家去逛逛妇好文物展吧!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代的始祖契的母亲简狄在玄丘河边玩耍,天上掉下一只鸟蛋,这姑娘是个吃货,于是吞掉了这只蛋。再后来嘛,就生下契。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故事不符合逻辑,但是商人完全认同他们是玄鸟的后裔,将鸟定为氏族的图腾。
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野合这种事情很正常。但未婚先孕,终归还是要有个解释。当契成为了成功人士,人们不免会追问他的家族与身世。这家伙也挺可怜的,不知道自己爸爸是谁,干脆就认了鸟做父亲。开个玩笑,其实这只是人类社会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化的一个实例。在原始的母系氏族社会里,一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单身妈妈是一种常态。
鸟作为商人的图腾备受尊崇,进而演化成为崇拜鹦鹉、猫头鹰、燕子、麻雀、乌鸦等各种鸟。还有我们所熟知的凤凰,也是从商代的鸟崇拜中演化而来。在此之前的墓葬或纹饰都是龙虎并存的,而非龙凤。
本次展览的主人公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第一任王后。与此同时,她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所记载的第一位女将军,更是一位孕育王嗣的母亲。作为商人之妇,孕育子女,自然是要祈求玄鸟的护佑。在妇好墓中出土了大量鸟形的玉器。这件玉鸟的钻孔处就有明显的绳坠痕迹,可见它曾经被长期使用过,并非单纯为陪葬特制。也许,它会是妇好常年随身的一块玉佩也未可知。
不知你是什么感觉,反正小驴第一眼就被这只小象萌到了!若非是在博物馆中见到,说它是现代的艺术品也不为过。夏商时期的中原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可是有许多大象出没的哦!随着气候的变迁与人类的捕杀,大象都纷纷搬家去了没有什么人打扰的林子里。什么泰国啦!缅甸啦!当然还有西双版纳啦!
完全看不出这是一只驴,还是一只瘦弱的像驴一般的马。定名是马,那它就是马好了。夏商时代人类已经大量饲养马匹了,只不过此时它们只是用来驾车的动力,而非可以骑行的工具。毕竟,中原人坐上马背,那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的事情了。
肥肥的狗熊一只,抱膝而坐,这么呆萌,一定是熊二。若说这件玉熊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那思想境界就太高尚了。实际一点来说,这其实是古代人类驯化动物的缩影。古代帝王最喜欢在宫苑里养个狗熊、老虎、豹子、犀牛什么的了。玩儿的就是刺激和心跳!
不用介绍,你一定认识的,玉猪龙。如果不认识,小驴也没办法,回学校去问问历史老师吧。这块玉玦的样式很明显是由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发展而来的。再次证明了中国已知的各种史前文化形态,最终都汇集成为中原地区的华夏文明。
玉虎的形状似乎是一件握玉。它的造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秦汉时期调兵遣将的虎符。在商周时代,它也许还不能称之为符节,但可以算得上是权力的象征。
妇好作为奴隶社会制度下的王后,自然会有属于自己的奴隶或家臣。这些随葬的跽坐玉人就是最好的证明。
他们的服饰和发型都很奇特,已经超出了普通人对中国古代服饰的认知范围。短头发、齐刘海,还配上一条辫子,殊不知这就是商代人的日常造型。它的身上绘有衣服纹饰,似乎更像是等级更高些的家臣。
请注意,这双眼睛。像不像甲骨文中的“目”或“臣”字。这个眼睛图案,横写为“目”,竖写为“臣”。这是一件证明中国文字是由图案刻画演变过来的真实例证。
他的发型和帽子依然很诡异,且上身未穿衣服,猜想应该是个奴隶吧。
雕刻精细的骨笄笄首是商代常见的夔形图案。整齐排列着缺口和穿孔,或许也曾缀有一些挂饰。
镶嵌了孔雀石的骨笄使单调的发饰有了颜色的点缀。
白玉簋制作的精细程度已经超越了时代,不免使人有些惊喜。即便放到现代,也算得上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司母辛方鼎是著名的司母戊方鼎的姊妹。母辛就是妇好去世后的庙号,而母戊则是商王武丁的另一位王后,也是下一任商王祖庚的母亲。
无论是方鼎还是方斝,这些大型器物都已经丧失实用的意义,仅仅是祭祀专用的礼器。
又是一只鸟,一只呆萌的鸟。有翅、有足、有尾,不知为啥还要头上有犄角。
它身后的部分似乎更为复杂了。后脑顶有一只小鸟,后脑勺还有一只类似龙的小生物。执柄处有牛头,身体尾部有猫头鹰的头。以这个视角来看有些使人凌乱。
在后世,觥筹交错,历来是酒桌上推杯换盏的代名词。商代出土大量的酒器酒具,总会被人冠以商人嗜酒,或是奴隶主阶级生活腐化的象征。站在人类发展的大历史角度,它们只能说明在商代人们的农业生产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剩余粮食贮藏过多,不易保存,用余粮酿酒是再正常不过的一种手段。
不吹牛,牛也是可以长翅膀的。这件四足觥,前足牛蹄,后足兽足,完全不同。牛下颌处还有可以倾倒液体的流孔。
这只觥则是虎的造型,前有爪,后有翅,尾部有猫头鹰和牛的头像。不得不赞叹商人的想象力之丰富,要知道那是个所有劳动人民都是艺术家的时代。
顶着WiFi的是个什么鬼?从头看上去好像是长颈鹿的样子。其实它是原始的龙,确实是很抽象的龙。
以前提起饕餮纹,总会将其与威严、狰狞等词汇联系在一起。但这个嘛,各种大眼萌,太不严肃了。
提梁卣的壶盖设计着实令小驴惊异。为保证壶盖的严密与稳定,防止在运输过程中因壶盖脱落而造成的洒漏,提梁的一侧添加了可移动的环链锁扣。
使用时只需将锁扣套过壶盖上的小鸟压住壶盖就OK了。
盘作为盛水器,纹饰上一向是以鱼、龙、蛙、龟等图案为主。盘的内壁上环绕一圈首尾相接且形态各异的龙纹,小驴还是第一次见到。原本严肃生硬的文物由于艺术的创意似乎生动有趣了起来。
礼钺是在祭祀、典礼等仪式场合中象征着王权的标志,而非一般的作战武器。身为商王朝的女将军,妇好墓中出土大型礼钺并不稀奇。上面龙虎戏珠的图案延续了古代先王的传统,铸造工艺也十分考究。
中原的古人早就已经开始利用绿松石来为生活增添色彩了。夏代二里头文化遗址还曾出土绿松石装饰的物品。单就如此精致的玉制茅头与根部铜柄上镶嵌的绿松石而言,它并非战场上的实用物品。
用作礼器的戈也是镶嵌有绿松石的,似乎还有些图案。绿松石的莹润光泽配上青铜的古朴冷峻,颜色协调,质感互补。
这些出土的青铜器上都会铸有它的主人妇好的名字。在她的时代,这个印记就是对物权所属的宣誓。
虽然都是“妇好”二字,但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图案,其呈现的样式有十几种之多。女子拿着扫帚为“妇”,女子照顾孩子为“好”。有时候可以放下手中的家务,两个女人一边聊天一边与子同乐,有时候一个人既要收拾屋子,还要照顾孩子。
妇好被王室的子嗣们称为母辛,我们则将大社会中每个小家庭中的“母辛”称为母亲。仅仅是个巧合之下的文字游戏,却也颇有深意。尽管历尽沧海桑田,但母亲的本性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或是地域、种族、贫富的差异有任何的改变。“妇好”二字穿越千年向我们讲述亘古不变的道理:妈妈,那个为子女付出、为家庭奉献的人,就是你的妇好,是这个世界上待你最好的妇人。
《王后 母亲 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
展览时间:2016年3月8日-6月26日
开馆时间:9:00-17:00(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首都博物馆 B展厅(地上一层方厅)
展览类型:免费(需提前预约)
驴来驴去,哏都姑娘,历史系90后森女一枚。完全算不上“旅行达人”,也并非“典型性”历史爱好者。EEYORE驴子控,醉心于收集各种驴子玩偶。爱清新范儿,喜小众事物。
求关注驴趣时光机微信公众号eeyore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