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过往有多少次,我曾为了得到一个来自他人的主观评判而努力;有多少次,我曾因为一个他人的无心之语而失落。有多少年我都曾活在评价之中。
我相信不仅仅是我,很多人都会习惯性自责:是不是因为我不够完美,所以没升职;所以没加薪;所以被辞退;所以不是我?不仅如此,其实我们大多数人还习惯于做出评价:对于这件事(这个人)我想....;我觉得....;我认为.....;所以.....!我们习惯了用左脑的来思考,进行言语的、分析的、数据的、逻辑性的、线性的运作。长期以往,右脑的敏感性感受被我们忽略。
说到这我突然想起来一部系列电影《死神来了》,每一部都是因为主人公敏感的体制觉察出了危机,从而带领众好友一路躲避死神。或许观者会觉得这电影拍的有点不可信,但是不得不说电影中的情节却真实的出现在现实生活之中,新闻报纸上经常有报道某某因为拉肚子错过了飞机,结果飞机坠落!某某学生因为发高烧没去上学,结果地震教学楼倒塌......
那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纵观人类的发展史,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就要面临许许多多的危机,想想看当手无寸铁的人类生活在荒郊野外,他们跑的没有狮虎快,爬的没有猴子高。还时常会遇到发洪水、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简直可以说是危机四伏。那人类的先祖除了会使用工具对抗猛兽料理衣食住行以外,凭借的就是与生俱来的危险感知能力,当危险临近他们会迅速的做出判断,而大型灾难来临他们的身体就会预先发出警告,就好像上文中说到的拉肚子发烧等身体反应。这样人类就会把握好时间节点逃之夭夭。而这些感受力就是我们的右脑所掌控的。
现在的教育模式让我们放慢了甚至是停止了感受能力,孩子从小被训练使用左脑,利用线性思维思考,所以我们与身俱来的能力慢慢丧失,那如何重新启动感受能力呢?答案就是进行艺术创作!因为艺术创作的过程最能接近情感的深处,它具有直达心灵的属性。而创造性是人类与身俱来并可不断提升的生存性能力,以右脑信息为主要的操作对象,正在试图绕开左脑有限的、线性的、言语性的判断。利用艺术创作的作者可借助自己的力量建起一条与心灵交流的通道,找到自我觉察自我。
那作为少儿美术老师的我们,在辅导孩子的过程之中是不是也避开了评价,回归到激发幼儿的情感中呢?说实话,我自认为是被高考线性思维绘画毒害的一代,在上大学画画时总是不自觉地考虑构图、颜色搭配,看见好作品就想临摹一下。走出校园以后这种绘画模式曾被我带到课堂上,课后总会不自觉评价孩子的作品,分析构图分析形式,研究材料。这种外在的形式的东西多了,感受性的东西自然就少了。其实画画本来就是“自说自画”,孩子画的都是自己的感受,我们要做的只是激发孩子绘画前的情感,我们怎么能评判对错呢?想想看孩子的画有什么构图的对错,真需要讲究形式吗?还不都是老师给自己框了框,同时给孩子下了套.....
艺术本身就是感受性的,而非线性的思维。美术教育尤其少儿美术教育更应放下一切评价,回归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