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小说的基础——小说理论
——《小说理教学教什么》读书笔记二
第二章《小说理论与语文教学》讲了四个问题:一、中西方小说的发展二、对小说特征的理解,三、小说的分类,四、今天如何看待小说
一、中西方小说的发展。
(一)中国小说的发展。
志怪小说,志人小说。 志人小说基本上是记人的一两件事,从故事中看出人物性格,故事是不完整的,只有只言片语。
唐人传奇。有了故事的基本框架,有故事完整的线索,具有小说的一些最基本要素。
宋代话本。话本越来越成规模。故事更完整,同时开始注重人物个性的刻画。
明清小说。中国小说达到古代的顶峰。明清小说,分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代表是《聊斋志异。》白话小说的代表短篇是“三言两拍”,长篇是“四大名著”,或说“六大奇书”。
(二)西方小说的发展。
西方人把他们的小说传统追溯到古希腊,中世纪出现了骑士文学,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著名的短篇小说集《十日谈》、《坎特伯雷故事集》。十八十九世纪,西方小说进入高潮,尤其是19世纪。20世纪西方出现了,新小说、先锋派小说。
了解小说的发展历程,启示我们注意,不同时期的小说有着不同的特点,教某一时期的小说的时候,应该考虑这一时期小说的特点。比如语文课本上有选自《世说新语》中的文章,《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篇幅比较短小,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用只言片语记人的一两件事,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人物的性格,所以学习《世说新语》中的文章,更多的应该从人物的言行去感受人物的性格。
二、对小说特征的理解
以传统小说为主要对象分析小说的特征。
(一)故事是小说最基本的层面。
故事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的一种叙事,故事体现为时间上的顺序关系。情节突出的是叙事中的因果关系。故事突出时间因素,变化不大;情节突出因果关系,叙事方法多样。同样一个故事,按照不同的因果关系来叙事,可以有不同的叙事方式。 传统小说往往故事性成分比较多,不是说它没有情节性的因素,而现代小说情节性的因素比较多。
了解故事和情节的差别,对我们解读小说有一定帮助。比如故事本身是怎样的,文章的情节安排又是怎样的,为什么这样安排,细细揣摩,我们就会品读出不一样的意味。比如黄厚江老师在讲《我的叔叔于勒》的时候,就让学生说说故事本身,讲一下情节安排,体会它们的的差别,学生很快就明白插叙的好处。比如我们平时让学生概括故事情节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学生在过概括故事情节的时候,有没有说出情节的因果关系。
(二)塑造人物,刻画性格是小说叙事的中心。
小说通过描写富有个性的人物性格来塑造人物形象。“声口如闻”,通过语言来塑造人物性格。《水浒传》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每个人讲话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的特点。
人物性格不等于人物形象。人物形象不仅包括人物性格,还包括人物的外形、举止言行等。不能以人物性格,代表人物形象。
1.个性成为现代小说的重要因素。
历史作品中形象和人物的发展有一个历程。
人类最早的艺术,描绘形象是动物,不画人。
文明将临时期,半人半兽形象出现。神话时代,神以人的面目出现。
早期文明小说中的人具有神性,英雄小说是其体现。即刻画的人物是英雄,开始表现人,还摆脱不了神的性质。
18世纪开始摆脱神性英雄时代,开始真正关注生活中的普通人。
从神话写到英雄,从英雄写的普通人。小说形象的变化,实际上是小说对人性认识变化的结果。从写神,到写非凡的英雄,到写普通人,甚至“反英雄”,体现的是人们认为真正的人性是体现在这种普通人的身上,而不是体现在少数人的身上。把握不同时期小说写人的特点,对我们理解不同时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有一定的帮助。
2.人物形象和性格刻画。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刻画不能分开,没有小说的性格刻划,就没有人物的形象,或者说没有成功的人物形象。
(1)静态性格和动态性格
人物性格一成不变,是静态性格;人物性格发展变化是动态性格。
(2)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
扁平人物性格单一;圆形人物,性格多样或多变。
了解刻画人物性格的这些常识,对于我们在小说阅读课堂上设计主问题非常有帮助,特别是像整本书的阅读,可以从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方面去设计问题,拎起文章,或拎起整本书。
(三)变化无穷的叙事方式是小说的主要表现手法。
1.叙述角度切换。
叙事角度切换,就是不同类型之间进行切换。
(1)同一叙述角度的不同类型之间的切换
这种情况如在第三人称的类型当中进行转换,第三人称的全知型和有限型、客观性视角的切换。
第三人称叙事角度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全知型视角,第二种是有限全知型视角,第三是客观型视角。
出现有限的或者是客观性的第三人称叙事角度,跟我们人对自身局限性的认识越来越分不开。现代人通过对自己的哲学思考,知道我们人都是有局限性的,受到许多束缚局限,不是全知全能。
作为技巧,在同一个作品里面体现出全知型——非全知型的,客观型——非客观型的变化,这就变成一种技巧。《安娜•卡列尼娜》中的视角:列文和吉蒂——全知性;安娜和沃伦斯基——有限全知型;列文和安娜:纯客观型。。小说用全知,非全知把人物安排的错落有致,富有变化,牵引着读者,只能去猜,就非常有趣味。可见小说的形式支配着我们的注意力。
(2)不同叙述角度之间切换。
不同叙事角度之间可以切换,就是有的作品里面一会儿用第三人称,一会儿用第一人称。
第一种情况是,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切换。如《凡卡》《心声》,如果全部用第一人称或者全部用第三人称,就平淡无奇,看起来没有味道。 现在小说用这样的人称变化,就显得丰富多彩,有意味。
第二种情况是三种人称交互切换。 它更增加叙事的趣味性。
2.复式人称叙述角度。
(1)中国套盒式叙事。
中国套盒式叙事,就是通过叙事角度变化来让故事套故事。典型的是阿拉伯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
(2)移动焦点式叙事。
移动焦点式叙事,是通过不同的人来对一个故事进行叙述,每个人叙述其中的一段,通过不同的人叙述来把整个故事叙述完整,每个人叙述故事当中的某一段,但焦点是移动的,所以叫移动焦点式。 (3)共焦点式叙事。代表作是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竹林中》。
(4)隐蔽的叙事技巧。
叙事视角的转换,叙事技巧的运用,不是独立于小说本体的。它们对成就小说非常重要。要把形式,技巧看成是跟内容同样重要的,是小说不可缺少的东西。
我们来看小说的三个特征:故事是小说最基本的层面;塑造人物,刻画性格是小说叙事的中心;变化无穷的叙事方式是小说的主要表现手法。可见,小说的基本特征包含三个方面,故事,人物性格,叙事方式。这也启示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不仅要读故事情节,读人物性格,形式技巧也应该是读小说的重要内容。如上一章所讲,我们读小说不仅要关注故事本身,即讲了什么,还要注重从叙述的层面去读,即关注是怎么讲的。关注怎么写的,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写了什么。
三、小说的分类,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
四、今天如何看待小说
传统对小说的认识,小说是反映人生、再现社会生活的,通过社会生活的再现让我们了解社会、理解社会。今天对小说的理解是,小说是对人存在的一种发现,或者说小说是探索人存在的一种文学作品。以前认识的重点是人,关注的是人。现在认识的重点在事,关注的是事。也就是说,这个事就意味着到底人有着什么样的意义才能让他成为这样的人,这就是所谓的存在。小说是对人存在的发现,意味着作家要在小说当中去揭示人存在的多种可能性,是揭示人存在的多种可能性,而不是对人存在的一种再现。作者认为,应该以现代人的立场来读过期作品,对过期作品做出现代人的理解和阐释。
自己对这点认识不清晰,要细细琢磨。
反思
不同时期的小说有不同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解读某一时期的小说时,应当考虑这一时期小说的特点。如《世说新语》中的文章,用只言片语记录人物的一两件事,反映人物性格。应该注意琢磨作者对材料的取舍,如何表现人物性格。《水浒传》、《三国演义》具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解读作品时就应该注意体现这时期小说的特点。不同时期小说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小说阅读教学内容。
作品人物的刻画有一个发展历程,了解这个发展历程,了解不同时期人物形象的特点。我们解读某一时期的小说时也应该注意,这个人物与同时期人物形象的共性与个性。小说人物形象发展的过程,也是小说对人性认识发展变化的过程。把这和现代小说的认识理论联系起来,小说是人的存在的发现,揭示人的存在的多种可能性。我们在解读人物形象的时候,会有新的发现。
阅读小说应该关注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叙事方式。有关叙事方式的理论,不必讲给学生。不过老师综合三个纬度解读小说时,也会有新的认识,新的理解,那么在设计阅读小说的问题、活动时,应该是有帮助的。小说理论不能作为教学内容,小说理论应该是小说教学内容确定的依据,就是要把小说理论转化成教学问题,学生活动。例如《心声》,如果让学生把李京京的心理活动改写成第三人称,体会与文章的不同,学生很容易就明白原文叙事视角在一三人称之间转换富有的韵味。把小说理论转化成学生学习活动是关键,也是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