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古典老师分享了一位心理咨询师的故事,感触颇深:
他的来访者是一个在家啃老的年轻人,所有人都在催他出门工作,自食其力,但他就是不愿出去。
这位心理治疗师,对这个年轻人说了这么一番话:“你用这种方式证明了自己的力量,你有勇气对抗别人的偏见,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是在家待着。你可以一直这样做,等将来,当你想做别的事,你也会用同样的力量去做。"
年轻人听完,有点诧异,大概是从来没想到还会有人允许他这样做。咨询之后,他似乎没什么变化,又在家待了半年。半年之后,他开始找工作了。
之所以有感触是因为客观意义上我也在家宅了大半年,其中有近整整半年的时间,我完全没办法允许自己心安理得的躺平,持续会有内耗和纠结。
我是不是该找份工作了?我是不是该谈个女朋友了?我是不是该多出门社交了?等等等.....内心的小人开启战争,硝烟四起、冲突不断,而外在躯壳却始终无法动弹。
那段时间我很害怕被朋友们问最近在干嘛,因此也几乎不出门,完全没有社交活动。毕竟我自己都没办法允许自己可以坦然躺平,更何况别人呢?
但实际情况是,我身边有朋友们完全不这么想,比如陈厚就说,李骁晟这家伙以后肯定要搞事情的,他现在在健身、在休息、看似什么都不做实际上在积蓄精力和能量。涛哥之前也对我说,不想干的事就别干,钱哪里挣得完,工作都可以安排别人来做的,你要学会让自己轻松。
我开始停下来,彻底拥抱无聊,将杂乱无章的思绪进行清理、整合、重组、让内心斗争的小人们握手言和,我开始重新思考什么东西对我真正重要,而不是别人觉得重要。
我欣喜地发现,当我开始能接纳自己很普通甚至不完美的那一面后,我突然能从别人身上发现到很多过去我曾看不到的闪光点,也理解了她们身上一些难以被身边人理解的固执与坚持。
Maggie对我说,当大多数人都觉得应该要相亲恋爱的时候,她好像失去了对亲密关系的渴望,非常享受独处。我回答,独处挺好的,亲密关系也挺好的,当你独处惯了,开始想要进入一段亲密关系时,代表着你发现了亲密关系中更值得自己珍惜的那部分。
我就是最近才慢慢觉得什么都挺好的,旅行挺好的,躺平也挺好的,工作挺好的,休息也挺好的,单身挺好的,恋爱结婚也挺好的。每种状态之所以客观存在,都因为有其对自己重要的那一面,允许自己很普通,内心不抗拒,不贪婪,去重视每种状态中自己在乎的那部分价值,就能让生活慢慢地舒展开来。
有一部日剧叫《悠长假期》,它的编剧北川悦吏子说过:人生不如意的时候,就是生活给自己放的悠长假期,当假期结束,时来运转,生活也就正式开始了。一切都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