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阿里巴巴的的员工苏杰写的关于他作为产品经理四年来的实践和心历成长。
文中当然有外行人看的打瞌睡的专业术语和操作流程(这本书针对的是互联网和软件行业),像UC、UE及UML图表这样的词儿在文中是信手可拈。但我觉得书名既然是以“人人”为受众,那一定有“人人”可理解的信息内容或者相关的结构思维方式,所以便找来这本书看看。
那 为什么说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产品经理是一类人 ,他的做事思路与方法可以解决很多实际的生活问题 。只要你能够发现问题并描述清楚 ,转化为一个需求 ,进而转化为一个任务 ,争取到支持 ,发动起一批人 ,将这个任务完成 ,并持续不断以主人翁的心态去跟踪 、维护这个产物 ,那么 ,你就是产品经理 。至少你已经是自己的产品经理”,这是书中结尾原话,是对其标题最好的解释。
可人家明明是一本“严肃而又认真”的书,却让我还读出了些许“矫情”。
断舍离
产品的用户需求确定,是藉着用户调研、需求评审和筛选等需求管理步骤来实现。而用户的习惯和理念千奇百怪,对产品的需求自然也是不尽相同,而一个定位明确的产品是不可能满足所有用户需求的,否则产品功能“精神分裂”,这意味着需求的确定要果断的遵循“断舍离”。
那从一个角度看,人如产品,不能太累赘。人的品质如产品功能,不管是先天还是后天改造,只会满足所有全部市场里的一小块细分市场的需求,即,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自己,不能满足所有人的期望。也即,我们应该果敢的开发自己的性能和功能,妥妥的安心于自我定位,即使一路来不断自我询问、自我重设、自我修整,但精神的运转尽量保持润滑和轻松,不臃肿于无谓。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要坦然放弃。我们总是想要太多,要粗犷的大漠也要青草离离的草原,要低吟浅唱又要轰轰烈烈,如此就算是自由也是戴着红热的镣铐,有归属也终将是一场游荡,因为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精耕于一大块田地,必意味着放弃另一块果园的丰收。
现实与情怀
而且产品需求的确定得在商业价值和用户需求之间找一个平衡点。商业活动的前提是能为企业创造价值,而又能迎合部分用户需求。这用另外一种语调来解读的话,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个人自我需求的满足得在现实和情怀中找最适当的比例?
过于现实我们会像一台机器,终日运转,折旧率日高,硬巴巴而了无乐趣,充实背后是空洞,坚强背后是豪无寄托,没有多余的情感可发酵出丰富的味道,没有空余有力的触角抵达更多未知的领域,既在现实中发光,又是在黑暗中倔强而又微弱摇曳。就像商业行为中只顾着商业价值而无视用户需求的企业,迟早失去生命力而走向衰败。
过于情怀又像是一只在空中飞翔了许久又找不到着陆支点的鸟,自由并累着。情怀能不能充当精神食粮我深表怀疑,我即不称颂情怀的高贵优雅,也不贬斥它的空洞无物,但我知道人要吃饭也要烟火,要做梦但也真的需要睡觉。就像企业既需要有满足用户需求的情怀,也要创造商业价值来支撑这种情怀。
人需要情怀过的浪漫诗意,也要经受现实过的约束与规律合宜。我想任何事物都是在矛盾中得出统一。
结语
万物运行琳琅种种,内在规律可能却又是及其相似。
产品战略需要进行“在哪儿,去哪儿,怎么去”的可行性研究,人生每个重大决策实施之前哪里又不是需要三思而后行,只是区别在于每个人“三思”的方式和观点不尽相同,得出的“可为和不可为”的定义也是参差不齐。
又如人们为实现目的时实施各种方法,但最后可能却已初衷不在,却悲剧的导致手段变成了目的。这在商业行为过程中人们为实现KPI的作为又是何其相似。
而每个人的生活中总会不期然的邂逅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抑或遇到困难,抑或想阶段性自我升级,而这些都伴随着目标设定和问题跟踪及解决,最终实现一些让自己相对满足的自我需求,所以说,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人人都是自己的产品经理的确不为过。
所以,这么严肃的书能让我读出这般矫情,也不能怪我。
这样看来,产品亦人生,人生亦产品,也是多么有道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