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在简书写文章时自信满满,日更最少一千字,每周最少五篇,但日子一长问题就出来了。每天文章写完后就迫不及待的投稿、发朋友圈,然后焦急的等人阅读、点赞喜欢。没人阅读,生闷气;喜欢的人少,生闷气;上不了首页,生闷气……
随后,开始研究简书,什么文章阅读量高?什么时间段投稿容易上首页?什么人可以成为简书签约作者?研究之后,豁然开朗,然后照猫画虎,幻想通过投机取巧收获喜悦。果然有效果,随手之作也能上首页,阅读量也能过一千,但很快我又开始生闷气了。
我开始问自己,难道我写文就是为了上首页?特别是当我发现点赞、喜欢的人大都是自己的亲人、朋友、同事和学生时,我不敢再继续写了。写的东西自己都看不下去,为何还要拿来污身边人的眼睛?
生气之余,我开始反思。我个人觉得写的东西没深度,是因为自己的积累不够,与其抓耳挠腮的东拼西凑,不如静下心来好好读书,等自己有一定积累再写,那样既可以锻炼自己,也能愉悦身边人。
于是,我开始买书读书。一晃几个月过去了,读书方面还确实有收获。读大冰的《我不》,故事依然精彩,让我感受最深的不再是书中人物不一样的人生,而是一路走来,大冰的文笔变化,越来越老道了,驾驭文字的能力越来越强了,看来写作水平是在不断的写作中进步的,而不是等出来的。读蔡崇达的《皮囊》,第一次知道,现在还有人能把故事写的如此深刻,他所在的高度我只能仰望。读耀一的《再美也不过想象》,知道了写故事可以如张嘉佳、大冰、刘同、卢思浩等写自己的或身边人和事,也可以如耀一一般,用心捡别人的故事,只要用心写作,都可以非常精彩。读刘同的《我再未来等你》,小说的构思虽然简单,但故事依然精彩,特别是郝回归的从教经历,对我教书育人的心态有很大的影响,我不再逃避工作中烦心事,迎难而上才有可能变得更好,躲避只能徒添焦虑。感觉最好的是贾平凹的《愿人生从容》,写作功力自不必说,我喜欢他舞文弄墨的生活常态,自信从容、淡定闲适。
越读越没有勇气下笔,一拖再拖,半年时间一晃而过。期间偶有朋友、同事和学生问起,我都如实回答,写不出让自己满意的文章,暂且读书。但又深知,写文章的能力不是等出来的,必须一字一句练习。另外,写文的初衷就是表达、记录,我手写我心本是一件开心的事,是我一时功利,进而钻了牛角尖。同事一份写给女儿的信彻底给了勇气,她说她要像我一样试着用文字表达,初听这句话是惶恐,而后是喜悦。身边人都有自己的判断,我之前的担忧纯属多余,有担忧、焦虑的时间,不如好好读书写文练字,多思考如何教书育人。
这件事让我明白,生活中很多事是想不明白的,与其浪费时间焦虑,不如踏踏实实做事,等各方面机缘巧合凑齐了,时间自然回告诉我们答案。
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在文章下面点赞,点赞是最好的喜欢,喜欢是对我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