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长丰学校的“臭肉事件”无疑再次激起了公众对食堂问题的关注。事情过去了,但仍有许多深层问题值得反思。这类事件真的只是偶发吗?
第一,打蛇打七寸:找到关键点,而不是各方推责
每次出事后,都会有声音要求“各方共同努力,建设一个XX的环境”。这听起来非常正确,但往往模糊了焦点。“各方共同努力”不仅浪费社会资源,还等于“各方推责任”。我们需要找到问题的核心,打蛇打七寸,而不是呼吁一堆人围观,模糊焦点。关键问题得到解决,根本不需要依赖事后的共同努力。那么,这类事件的真正关键点是什么?我没有确切答案,欢迎讨论。
第二,家长不应该是监督方
看到家长因关心孩子而成为学校食堂的“临时监察员”,这其实是一个系统性错误。虽然家长可靠,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不能总来监管。而且,家长并不具备专业的监管能力。食堂本应该运营良好,家长根本无需担心。第二层,食品安全系统、ISO审计应该发挥作用;最后一层,家长作为直接利益相关方,应该拥有抽查权、弹劾权和否决权。希望这次事件能促使众多学校的管理者推动省力有效且透明的系统,而不是进一步“防范家长”。这次事件的解决,最终还是因为家长报警和网络的发酵。现有管理机制不仅无效,甚至存在系统性自我保护的问题,这是第二个反思。
第三,食堂的市场化与透明度
许多人提到应引入竞争,让市场来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好建议,但在现实中,学校食堂的市场化遇到很大阻力。食堂往往需要通过多层审批和监管才能入库,成功入库也不等于质量,而是建立了竞争壁垒。我记得几十年前,我们学校食堂引入竞争时,最初两家食堂会表面热情,甚至开始拉客,但很快,两家就慢慢差不多了,反正不是一就是二。这并不是说竞争无效,而是选择的自由度还不足,整个系统也缺乏透明度,食材的供应链难以了解。
要么真正实现充分的市场化,要么实现真正的透明度。“保护学生”这个旗号,往往削减竞争和透明,使问题层出不穷,最终损害学生。如果食堂老师、校长,甚至周边市民都愿意排队买食堂的东西,才是对食堂质量的最好证明。
第四,扣质量的钱,根本不是利润,而是风险
还有消息爆料,供货商提供劣质食材,是因为学校压低成本。云南的物价,一顿14块钱的食堂饭不算低,但有截图显示,为了降低成本,以前稳定的供货商被换了,这很可能是食品质量下降甚至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类似的短视行为在每个行业都存在,最终导致短期内质量下降,长期则可能被终端用户唾弃,让整个系统上下游全部倒闭。我们看到很多卖得不错的产品,直到出现平替产品,价格打下来了,但品质和体验一塌糊涂,进一步还导致生产企业员工工资下降,市场竞争混乱。
这类问题仅靠加强管理或喊口号来解决并不现实,根本原因在于资金投入不足。当供货商没有足够利润时,更严格的要求只能让他们偷工减料。
结语:罚款,开除,这些雷厉风行的惩罚都大快人心,但我作为以前做品质系统的工程师,处理品质事故问题,只有这类一次性措施,品管部门是不会批的。他们会让你做出长效机制的改进。我们也是个现代化的社会了,这些工具用起来吧,长期来看,是对每个人的真正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