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视频《后浪》播出,迅速点燃多方的讨论,于是中年人都被称为“前浪”,而那些新入职的90后们就是“后浪”了。
海浪翻滚涌向沙滩的时候,总是一浪比一浪高,后浪会盖过前浪,并把前浪送上沙滩,然后那些浪花会迅速被沙滩吸收,消失的无影无踪。
这些被拍上沙滩的浪花,看起来是被后浪和客观因素推到沙滩上,别无选择。就像我们的人生,当被客观环境和人事推着走的时候,我们是选择了被别人推,还是迅速做出反应,重新选择未来的路?
你看待生活的模样,就是生活对待你的方式。
曾国藩在《朱玉声寿序》中的一段话。原文是:
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其过如驷,其去如矢,虽有大智神勇,莫可谁何。光阴之迁流如此,其可畏也,人固可自暇逸哉?
什么意思呢?这是工作狂的人生态度,他写道:“时间的流逝太可怕,怎能不干活?怎么还喝酒吹牛?怎么还泡妞?怎么还打游戏?怎么还抽烟?”
大多数中年人的生活状态,一边是迷茫困惑和不甘心,另一边是走不出舒适区。每天做着已经驾轻就熟的工作,因为闭着眼睛都能完成,所以根本不会去思考是否还可以改进和提高效率。
每天接送孩子、辅导作业,钟表一到9点,就像按下了情绪的触发机关,再也无法做到母慈子孝,开始上演鸡飞狗跳,然后内心默念:这是亲生的,哭着也要帮忙把作业弄完,别让老师训。可是,却没有认真想过,为什么一到9点,自己就会情绪化爆表呢?
因为这是你的舒适区,哪怕这个舒适区不是那么舒服,但是有你习惯熟悉的味道,有你思考问题的惯性路线。所以,跳不出、走不出舒适区是中年人,也就是前浪被拍在沙滩上的最大问题。
如果你走出舒适区,会是什么样呢?
我们来看作家冯唐的故事。49岁的冯唐,在27岁的时候还不叫冯唐,那时候的他叫张海鹏,是一位医学博士。他已经在协和大学做科研实习整整三年了,主攻卵巢癌。卵巢癌的手术治愈率特别低,不到50%。面对一群这样的病人,张海鹏有着深深的挫败感。
张海鹏发现,当一名医生这条路并不适合自己。换句话说,尽管自己拥有医学博士学位,但是自己做得一点都不开心。
已经快30岁的他,无论踏入哪个领域都需要从头做起,是继续待在已经非常熟悉的领域里?还是重新选择去开辟新的征程?
张海鹏受舅舅的影响,做出了属于自己的决定。舅舅读过黄埔军校,对他说:“乱世从军,宁世从商——世道安稳时,靠从商过上舒坦日子、取得世俗意义上成功的几率比较大。”
他审视自己,认为自己思路清晰,办事稳妥,应该适合从商,将来也可以进入和医学相关的企业。后来,他以托福满分的优异成绩,拿到了美国三家商学院的offer。
之后,他选择进入素有“南哈佛”之称的埃默里大学,因为这所大学给他全免学费。
2年后,29岁的张海鹏顺利进入麦肯锡公司,开始了自己的商业管理职业生涯。
而大家熟悉的冯唐,是张海鹏后来成为作家后的笔名。高管张海鹏、作家冯唐还有曾经的医学博士,三者身份的跨界,足以看出他不断挑战自己、跳出舒适圈的能力。
冯唐认为:人生在世,必须成事。
你看,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其实没有那么难,只要自己有选择的意识和能力,就能让自己不被拍在沙滩上消失掉。
这就是前浪的机会,其实机会一直都在自己手中,只是自己忘记了选择。
我们再来看一下如何才能拥有选择的力量,给自己机会呢?
想要不被拍到沙滩上,就要跳出舒适区,想要跳出舒适区,就要学会选择和改变,想要改变就要创新。
冯唐也说:“其实很难。”为什么?
曾国藩曾经提道:“扫荡一副旧习,赤地立新。”也就是说,想要盖新房子,要么换一个地方找个空地盖房子,要么就把旧房子破除,重新在原地盖。
冯唐形容作家写作的进阶,如果想要写出自己的新意,有所创意,那就得把之前自己读过的“茅盾、巴金、卡夫卡、托尔斯泰统统扔进垃圾堆”,他形容这是一件“剥皮剔骨”的事情。
一、需要破,不破不立,没有打破自己现有思维模式和环境的勇气,就无法有创新;
二、需要学会评估自己的能力,对自己没有清晰的定位和认知,盲目行动只会把自己推向尴尬之地,而不可能创造出新局面;
三、需要从自己拥有的资源中,找到新的突破点。创新不是凭空而出,都是基于现有资源的一种迭代升级。
中年危机是一个人再一次身处岔路口的经历,是危机,也是机会。你可以选择向上攀爬,也许会在经历阵痛后,领略“会当凌绝顶”的风光;你也可以选择向下滑,要么成为油腻的大叔或大妈,要么成为看什么都不顺眼的“小孩”。
不是“后浪”把“前浪”拍在了沙滩上,而是“前浪”选择了要不要被推上沙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