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是近半年读过的最喜欢的一本书。或许是心中充满疑惑,而书本恰恰给予了我完美的解释。
之前从前面看完了第一章--关于“自律”,又从后面看完了关于“信仰”对人的影响。昨晚看了第二章关于“爱”的部分。
什么是“爱”?似乎从未有人对此下过定义。作者首先区分了“爱”与“情欲”。
我们出生时没有个人边界,以为我感到饥饿就全世界都感到饥饿,我哭妈妈就会出现。从我们挥舞手脚,逐渐习得四肢是我们的一部分,而妈妈或者玩具则不是。越长大,个人边界就愈加清晰。直到坠入情网,个人边界会暂时消失,带给我们无所不能的幻觉。但是这种感觉转瞬即逝,当这种幻觉消失,我们再次感受到个人边界--对方不会听我驱使,我也不能接受他的许多行为习惯。有些人相信这种短暂的幻觉就是真爱,于是在幻觉消失时以为错在自己当初选错了人。其实情欲是个人边界的消退,退回到婴儿时的感觉。
而爱,是个人边界的延伸。当情欲的幻觉消退,我有意愿去关注对方,给予照料,并帮助对方成长。在此过程中,我会放下“自我中心”的本能,学会倾听和关注,牺牲部分自我而获得成长,这便是爱。
但凡不能使得双方成长的,都不是爱。有些丈夫对妻子的过度关注,那只是满足自我的控制欲。有些父母“牺牲自我”宠坏孩子,那也只是满足自己的“道德优越感”或者源于儿童时代对自己父母的恨。
如何才是真正爱一个孩子?在生活中,我也经常思索。不给予足够的陪伴与理解,担心他心底没有足够的爱。太过理解他,宠爱他又担心会惯坏孩子,导致自我中心。在公众号上看到一篇文章“我的孩子配不上我这么好的妈妈”,这个母亲极度克制隐忍,无论孩子做什么她都不会发脾气批评。结果孩子在老师和朋友面前表现非常糟糕,这个母亲也因为过度自我牺牲而抑郁。
爱,是一种平衡。母亲有情绪时,也应该适当发泄,让孩子接收到你真实的反馈。但作为母亲又需要自律,不能把孩子当出气筒。至于怎么样才能把握好这个度?怎么样做能“使得双方都获得成长”应该就是最好的评判标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