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现在的年轻人而言,大部分的他们忙碌于工作和交际,很少把目光放在自己居住的“住所”,最近恰好阅读了一本关于整理东西的实用类书籍《断舍离》,不禁引起了我的好奇心,究竟什么是断舍离呢?它又能让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
今天就和读者们一起共读《断舍离》的第一部分,在书中的第1页到52页,了解这个日本作者山下英子眼中的断舍离。
关于作者:山下英子,自称为杂物管理咨询师,不仅帮助人类清理住所还能清理内心的没用的破烂儿和垃圾。她在大学学习瑜伽,从而深入参悟到放下心中执念,将“断行”“舍行”“离行”的哲学贯彻于生活中形成新整理术,刮起“断舍离”风至颠覆数百万人生活方式。
01断舍离的定义
断舍离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收拾物品来反思和整理自己内心,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技术。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通过不断重复断和舍,最后会到达这样的状态: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我们在购买东西时,总会思考这东西真好,很划算,甚至会在打折时大量囤货。
慢慢地家里堆积如山的杂物,每次整理时觉得很头疼,觉得房间空间不够了,东西哪样都舍不得扔,头脑里回荡着“这东西还能用”“那东西可能未来要用”,诸如此类。
今天讲的断舍离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切换主角”,把“这东西还能不能用”换成“我现在要不要用”,以“我”为主角,时间轴为“现在”,将现在不需要的东西全部扔掉,学会“断”。
断舍离是一种不需要收拾的收拾法,当你身边所有不必需的物品(烦恼)都扔掉时,你自然而然会有一种神清气爽的舒适感,留下的都是我们必需的东西,这样的“断舍离”不需要收拾就自然保持了好的心情。
02断舍离的机制
断舍离的机制是选择和当下的自己相称的东西,购物时三思而后行,只添置必需的物品,舍弃当下不必需的物品或者赠送他人,缩小自己喜好的范围。不断循环直至达到“离”,一种脱离执念,了解自己、爱上自己的状态。
通过筛选物品带来的自我察觉。通过以自我为核心,去审核物品是否为我当下所必需,从而进一步认清自己,判断出准确的自我形象。
这里作者举了个例子,一个名贵的杯子和一个普通的杯子,很多人可能舍不得用,束之高阁。其实这里也揭示了你的潜意识觉得那样名贵的杯子可能“你”配不上,通过筛选物品察觉到自我认知,也许会想着我也可以用,当你允许自己用更高级的东西那刻起,会促使现在的自己更努力发挥自己的潜能。
断舍离的任务就是,取回以往所有被浪费掉的这一切。在你面对杂物冗余的住所开始收拾时,你会发现那么多的破烂儿和垃圾一直浪费着你的空间,甚至浪费了你的时间和管理维护的能量和金钱。
断舍离的精髓就是让你先诊断出物品从你身上掠去了多少能量,然后通过筛选物品的行动,实现自我完善。
03“断舍离”的由来
让作者突然萌发起“断”的念头是因为一次瑜伽断食,一个简单的想法,除去精神上的执念暂时做不到,可以先从身边的比如衣柜开始“断”,从而为契机,打开了真正意义上的“断舍离”的大门,通过筛选物品的同时,提升自我形象,渐渐地也开始让周围人更看重你,改变了人际关系。
意识的转变也有个过程。
从最初阶段的“舍”,会让你正视迷茫,该不该扔,扔的时候又心生怜悯,不停的与这种觉得可惜的想法做斗争,反复坚持“舍”就会越来越快判断必需品的速度。
接着到了果断判断和下狠心的阶段,这时判断物品必需与否的速度加快,甚至下狠心时觉得痛快。直到身边仅剩适量的必需物品。
这时候,你的“仓库”终于成为了“住所”,真正的收纳术,应该从“住所”开始。
在学会“断舍离”之前的我们,和很多人一样为了冗余的物品而心烦,换句话说自己是物品的奴隶,只有物品在“断舍离”下减少到自己能够控制的量,才能成为物品的主人掌控它,进而追求更高的目标,和物品做好朋友,让身边的物品物尽其用,发挥它百分百的功效直到用完。这是断舍离的最终阶段。
其实物品生产出来都是有使用价值的,只不过很多时候因为自己判断失误。可能贪便宜或者一时冲动而买下来,导致家里的物品冗余繁多。一切错误都是因为自己的感应能力出了错误。
断舍离正是一种磨砺内在感应能力的技术,通过扔掉家里的垃圾。磨砺你的内在智慧。通过断舍离,判断物品的真正价值,让社会上的物品都能物得其所。
结语:今天我们大概了解到了什么是断舍离以及断舍离的机制,甚至会有种马上起来收拾自己住所,把所有不必需物品都扔掉的想法。
先不要着急,明天我将和你们分享《断舍离》的第二部分。我们为什么无法舍弃这些东西的理由。
今日话题:
1读者们有没因为收拾东西烦心过呢?
2身边有没有特别会打理住所的朋友,她们又是怎么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