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A是我的大学同学,读书的时候,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百事通。一起聊天的时候,不管大家聊什么话题,他都能接上话,我们经常会被他广博的知识面所折服。
无论是和男生聊足球、聊游戏,还是聊国家大事,或者是和女生聊韩剧、聊八卦新闻,他都能和对方聊的很投机。作为男生,我经常会被他滔滔不绝的口才所折服。同学们也在心中把小A当作是了未来之星。
然而大学毕业后,小A的发展却并不一帆风顺。他没有从事我们专业相关的工作。他先是做了几年的销售,又去培训机构教了两年少儿英语,最后又去了一家技术型公司做计算机编程。
每当听到小A又一次转换工作的消息时,我总是很吃惊。因为小A的职业转换速度实在是太快了,职业转换跨度实在是太大了。
后来在一次同学聚会上,我又一次见到了小A。小A依然非常热情的和每个人聊天。然而,每个人都能感觉到,在小A热情的背后,似乎隐藏着一股淡淡的忧伤。
几杯酒下肚之后,小A开始大吐苦水,开始抱怨公司不懂得珍惜人才,抱怨自己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赏识等等,并且越说越生气。
我坐在小A的身旁,于是忍不住安慰了小A几句:“别灰心,一定会有公司赏识你的,毕竟你的知识面如此广博,人际交往能力也很强……”
“别安慰我了,我现在算是明白了一个道理:全面发展等于是全面平庸。什么都会一点儿,就和什么都不会差不多。”说完,小A重重的叹了口气。
2.
后来,我一直拿小A的例子警醒自己。因为我一直都算是一个贪多求全的人,什么都想要。我本科读的是心理学,研究生读的是教育学,同时对英语学习很感兴趣。我曾经给自己做过一个完美的规划:
我希望自己在这三个领域都能成为专家。曾有一段时间,我同时在考英语方面的高级口译证书以及心理学方面的心理咨询证书,这还不够,我同时还在准备考一个教育学的博士。
你猜结果怎么样?答案很明显,到最后我什么都没考出来。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不可能在每个方面都取得显著的成就。什么都想要的唯一结局就是什么都得不到。
而且,上天才不会轻易被你的刻苦奋斗所感动。记得当时在一个炎热的夏天,我患了重感冒。整个人非常难受,但是却依然一边流着鼻涕,一边坚持在寝室里同时复习高级口译的题目。
与此同时,我还在为考博做最后的冲刺。当时的我,把自己搞得很苦很累,虽然感动了自己,但是没能感动上天。因为“什么都想要”这种心态,从一开始就注定会是失败的。
那些你所舍不得放弃的东西,其实都是发展的累赘。后来我痛定思痛,明确了职业发展方向,专心致志的想先在心理学方面有所突破。
也就是在一年的时间里,我同时考出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和上海市学校心理咨询师证书。当时我就在心里感叹,专注的力量真的好强大。只有专心致志的坚持做好一件事情,前进的速度才会足够快。
同时,在心理学方面的积累也让更多的人认识了我,让我树立了个人品牌,并且为我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我开始为不同的报纸和杂志撰写专栏文章,并且经常在空闲时间被邀请到不同的单位去做讲座。
以前人们经常给我贴的标签就是“那个高高瘦瘦、有点驼背的小宋”,现在身边的人经常给我贴的标签却是“就是那个幸福课讲的还不错的小宋老师”。
看来,千招会真的不如一招熟啊。
3.
那么,如何才能摆脱“什么都会一点儿,但却什么都不精通”的尴尬局面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找到自己的核心技能,进而把其发展为核心竞争力。
也许有人会说,我想要去发展的技能很多,到底该专注于哪一项技能呢?
在泰勒.本.沙哈儿《幸福的方法》一书当中,作者提到了一个好方法。
先把“能做的”事情列在一张纸上,然后从“能做的”事情当中选出自己“想做的”事情,然后再从“想做的”事情当中选出自己“最想做的”事情。
下面我就以自己为例,演示一下如何使用上述方法:
我“能做的”事情是——行政、英语老师、翻译、心理咨询、职业规划师、幸福课讲师、销售。
从“能做的”事情当中,我选出了自己“想做的”事情——英语老师、职业规划师、幸福课讲师。
从“想做的”事情当中,我又选出了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幸福课讲师。
没错,这是一个不断做减法的过程。但是我们必须要记住,一个人能做的事情有很多,但是人的精力却是有限的,你不可能同时把所有自己能做的都做到最好。所以我们必须有所舍弃,专注于自己最想做的那件事情,并且进而将其打造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也许有人会说:“在现代社会,不是跨界人才更加受欢迎吗?但是你要记住,想要成为一名跨界人才,前提是首先要把自己擅长领域的知识给学深学透。”
在《你的知识需要管理》一书当中,作者说到了一个很棒的观点:“学习任何领域的知识必须要达到一定的深度,否则你的知识就是常识。而常识怎么可能给你带来个人的竞争优势呢?”
所以说,与其在方方面面都成为“新手”或“初学者”,不如集中精力先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等到拥有了一门核心竞争力之后,再去玩跨界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