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源于一次毕设讨论后延伸的思考,一个关于学习与成长的问题。
在报名这次课程之前,我相信大部分的学员应该都有自己学习产品经理相关知识的渠道。如果只是学习的话,苏老师也除了人人2这边书,那么大家为什么还要花钱来参加这次课程呢?有些是为了产品经验,因为这次课程中有安排参与产品从0到1的过程(PS:例如本人),那么那些没有报名产品设计的同学又是为什么呢?
我先大概缕了一下几个原因:
1.自己看书学习没有动力,报个班花钱有人带,比较有希望能坚持下来。
2.自己学习没有讲解的形象,况且还有人能够答疑,效率会高。
3.碎片化的学习方式与系统的学习方式在效果上有很大的差异。
4.苏杰老师本人的魅力所致(不知道有没有死粉,未经核实,先列上)。
说完需求,再说下需求现状:
1.课程安排:时间比较紧凑,内容信息量大,本身学员们的时间都不是很固定,导致有些人只能看回放。
2.体验:留作业的方式确实不错,不过让我新搞了个简书的账号,而且以后还不知道会不会用;每次都是馒头班主任各种通知,我看着都累(PS:馒头每次的活动会尝试各种各样的合作渠道,多期课程下来,注册了无数再也不会用第二次的账号,估计班主任维护起来也会有要崩溃的感觉吧)。
由于正在做毕设,不由自主的思维爆炸了一下,如果有个产品能帮助更好的学习会怎么样?我会用吗?馒头会用吗?苏杰老师会接受吗?再延伸下又会怎样呢?于是乎就有了以下的一场思想斗争,这里套用了人人2.0第二章的部分方法论,也算是和作业相关了。
先说点有的没的,馒头目前的盈利模式,主要还是通过课程,那么现有的盈利方式与产品模式的匹配度,决定了盈利能力。
用户关系:
馒头有个口号“所有人向所有人学习,所有人支持所有人成长”,但是我们看到馒头的课程产品,基本属于单边关系。虽然有老师与学生的双边关系,但从上课本身和馒头没有太大的关系,是从老师到学生的单边输出,而馒头也只是后期把内容移植到了官网,变成馒头向用户输出。这其中的运营投入可想而知。此处有馒头运营的同学举手吗?
对学习课程而言,双边关系无疑是更适合的,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资料与学习过程的记录,包括老师的反馈等等,这些都是可以沉淀的内容。
内容价值:
馒头对内容有比较严格的审核,这点是我比较欣赏的,但就个人体验而言,目前看中内容大于看中“学习与成长”,所有上过学的同学(学渣就算了),都知道老师讲的,和自己做的笔记以及同学互相交流同样重要。既然是学习,那么在官网上填鸭式的教学录像价值无疑是缩水的。
除了对学员的价值以外,另一方面就是对内容输出者的价值了。以苏杰老师为例,产品家已经是第三期了,每期都要费劲整理新的课程材料,联系嘉宾,组织线下活动,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也只是能够同时给两三百同学上课。本期课程结束后,如果把课程的录像做成课程打包出售的话,价格肯定要大幅缩水,长尾的效果真的很难说。
关于一个不存在的产品的思考
馒头如果有一个比较理想的在线教育类产品,我想到了一个场景:
1.苏杰老师同时在教10-20个班(有点夸张),内容都是产品家,课程进度不同。(有多少潜在的客户是因为三个月时间太紧凑,跟不下来而放弃的呢)
2.苏杰老师只需投入很小的精力做答疑与点评,每周每个班不到1个小时。(参与感这个事儿,老师只占一部分,学员之间的参与感,占的比重可能会更大)
3.学员们的感受和现在不会有太大的差别,学员多了,优秀的作业出现的几率也会大很多。
关于内容
1.老师输入的内容
2.学员学习的过程
3.交流的心得
4.毕设的结果
关于社交
1.不同期课程学员间的交流
2.基于学员优秀内容的交流
3.基于毕设的交流
关于盈利
1.课程的体验可规模化复制(不说十倍了,营收乘以二应该是可以的吧)
2.用户留存与活跃度的延伸价值
产品相关的延伸思考
1.老师定制详细的学员学习大纲?
2.学员学习的完成度?
2.能力测评与职业推荐?(这个大数据变现应该是最简单的)
以上内容纯属胡闹,如有雷同也属吐槽,用脑过度,需要休息,如要喷我,手下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