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书首次出版于2010年,距离现在超过10年之久,其中的实操部分已经有点过时,但是知识管理的理念一点都不过时。豆瓣评分7.2, 是一本知识管理的入门书籍。这本书对我有不少启发。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是指可以用语言、文字等表达的知识,例如需要记忆的知识,包括历史事件、英语单词、公式定理等等都属于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是指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但是却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知识,例如游泳、开车、写作等等,从另一个角度看,就算读完所有游泳的书籍,你还是无法学会游泳。所以,对于隐性知识,你需要在特定情境下反复实践和训练才能掌握。
学生在教育阶段的所学,大部分都是显性知识。同时,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可以相互转化,其中最重要的是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称为隐性知识显性化。原因如下:
- 隐性知识本身就很难用语言文字表达,若你能用通俗易通的语言表达出来,那说明你真正地掌握这门知识了。
- 人与人之间知识的差别,最重要的是隐性知识的差别,是看不见的差别,若能显性化,那就成了看得见的优势。
- 知识显性化后,有利用传播和传承。
有两个程序员A和B,开发相同的软件需求,他们的技能和经验一样,开发的效率和质量也一样,那么表面上看他们俩应该是差不多优秀的。但是,A写了一篇工作报告,介绍了自己设计构思、遇到的难题以及最终解决方法,还总结了相关的开发设计经验和技巧。B没有写任何报告。那么A就是将自己的能力显性化了,让别人能看得见A更突出,更有能力。
从另一个角度看,隐性知识往往是与众不同的,就算对同一事物,每个人的隐性知识都不一样,因此更有价值。
对于个人而言,无论是自己的隐性知识还是显性知识,都应该将其显性化。比如写工作总结、写读书心得、写技术博客、分享工作经验、分享育儿经验等等,让别人看得见你拥有的知识。
你的知识和别人的知识
人的大脑容量是有限的,所有知识都记忆在大脑中,并能够自如地使用,这是不现实的,不可能的。因此,对于显性知识,我们要存储起来,比如存在网络、硬盘等等。只要使用时候,能找到就行。对于隐性知识要首先显性化,变成显性知识,然后在存储起来。
在信息时代知识产生的速度越来越快,人的大脑无论是容量,还是速度都没有进化。所以,诞生了搜索引擎,它是最大的知识存储网络,可以让人们海量地获取信息,是人的第二大脑。同样的,对于个人而言,也需要建立自己知识仓库,为自己的大脑外接一个移动硬盘,来应对知识爆炸的时代。(我本人使用有道云笔记以及腾讯微云)
另一个问题: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知识无限,我们穷尽一生也学不了多少知识。怎么办?我们只能依赖别人,和别人合作。因此,有些知识,我们不需要学习,也不用存储,只需要知道谁拥有那些知识,然后找相应的人去请教就好了。由此来看,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扩大自己知识边界,得到更多的知识援助。我们只需要专注于自己领域即可,不需要什么学,什么都懂。
共享知识和使用知识
用语言、文字将自己的知识表达出来,然后共享给别人。看起来,好像泄漏了自己看家本领。其实不是。因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并没有创造知识,都是知识的搬运工而已。我们所分享的东西仅仅是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重述知识而已,不是什么秘密。而且分享知识可以带来如下好处:
- 酒香也怕巷子深,让别人知道你知道,展示自己的优势和能力。
- 能让别人快速了解你,建立信任,分享是很好的社交货币。
- 分享出来才算真正掌握,显性化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最后一点是使用知识,知识只有被使用了才能有价值,就算你背会了所有的沟通技巧,但是依然无法成为一个沟通高手。因此,对于学到的显性知识,一定要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然后内化为隐性知识,也就是真正的能力。
2017年在一次培训课上,一个学生问心理学老师:如何快速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老师的回答大意是:知识能不能转化能力,这取决于你的特质,你的天赋,也就是你的基因。
这里的知识,其实就是书本上的知识,即显性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只能不断地去运用和实践这些知识,似乎无法快速转化为自己的能力。除非你天赋高,一点就通,一学就会。
总结
- 我们所学大多都是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只能在实践中获得,要注重知识的显性化。
- 大脑有限,知识无限,要建立自己的知识仓库,同时别人的知识也可以为我们所用。
- 共享知识让自己增加价值,使用知识让自己增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