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高水长·俊
老子著《道德经》五千言,文起〝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起头一字〝道〞就定夺了全文的思想,可谓一字定五千言,也谓一字夺五千年,让五千年的中华史一直在它之中旋转,可叹的是现在的人却多己分不清他三个道的意思。
子思的思想承继于孔子,作《中庸》一文,起始也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一看头也大了,什么叫做天命?天命又怎么叫做性呢?率性的又怎么是道?这个教,又是指什么?道为什么须臾不可以离?离开它为什么就不可以称道了?玄之又玄,也好象深之又深,其实懂了《易经》里孔子所作的《系辞》就知道这个〝道〞是个什么东西了。
孔子的为《易经》作的《系辞》中有这么一句话〝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昼夜是指太极图中那个圆圈中的黑白,也称阴阳。阴阳者,是宇宙物理世界的两种现象,此消彼长,一正一反,亦刚亦柔,亦左亦右,黑天白日,夏暑冬寒,它的性质是包容平衡的,不偏不正,不私不邪。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自然就是古人思想中儒家的说法〝天道〞,不能做大自然的自然界而言,它是一个性,本性,本质的天然,是与生俱有的生化功能,因此孔子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阴阳是能量,能量调合均衡后便是道,欲使道的存在就须善的作用,不因恶而绝弃,不因良而亲近,如毒草与鲜花,冬夏与春秋,不增一分光明,不减一缕温暖。中国文化开始只分两层~~性与情。性代表本体。譬如宗教家就叫它上帝或者叫如来。中国人说的〝性〞是指事物一切所来的源起,本性,作用的天然出处,它在作用下的呈现而像就叫做情。善与恶是相对的,没有恶便也无从谈善,如好与坏的分别都是相比较而来,禅宗六祖讲〝正人用邪法,邪法亦是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也是邪〞亦同此理,无所谓好坏,善恶。如教养孩子,欲成正果须下害心,若小小无节制的宠爱有加,长大便是会有种种恶果,其实是害了孩子。受衣钵于孔子的曾子在《大学》上说〝大学之道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中的至善也是为性善之意而来,它也是根据乾卦《文言》与《系传》中所出。
《易经》究竟讲的道什么?孔子研究的答案是:〝仁者见之为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西方宗教家把创造万物的那个本体叫做上帝耶稣,佛家讲是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就在心中。道家讲也是心,道即是心,不过这个心不是我们人心的心,也不是思想这个心。这个心必须思想都凝聚了,无喜也无悲,无善也无恶,无是也无非,寂然不动的那个心之体,那就是道,也就是儒家讲的天,这个天不是物理的天,也谓自然,是转化之意,是自性当然的自然,如婴儿生来的赤子天性。一般人都误解为赤子之心是赤条条无所求或一汪红心之意,其实不然,赤子是指一百天左右的婴儿,刚从胞衣里出来,一身肉是发红的。虽然无法言语,哇哇一哭却能驾驭所有人的关切。那个天然的赤子之心就是性,直而且真,率性而行就是道,也是道的存在。道是不可须臾离的,并不是你修行它,追求它就有,不追求不修为它,它便没有了,那就不叫做道了,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是道,你的一出生也是道,你分分秒秒都在用它,无论你看得见或看不见,感受到或感受不到,它始终在那里,不增不减,不多不少,不垢不净,如来如去,如生如灭,如始如终,一直在那里。
《中庸》上讲道的〝百姓日用而不知〞说:〝虽夫妇之愚,可从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亦同此处。有这么个故事可作道的结论。明朝末年,有一个密云悟禅师,打柴出身,没有读过书,后来悟了道,无书不通,当时有位大学问家问他,这两句话怎么解释?密云禅师说〝具足凡夫法,凡夫不知,具足圣人法,圣人不知;圣人若知,即是凡夫,凡夫若知,即是圣人〞,明朝的那些大学问家只好两个膝盖跪下来,佩服到了极点!他的意思是说,得道的人固然有道,那是一切众生都有道;普通的人也有道,只不过普通的人没有见到道,不明白这个道;圣人当然有道,只是得道的圣人以为自己得了道,那就是个凡夫,不是圣人了。得道的人跟普通人一样,并没有一个道的境界,真正到了高位的人忘记了自己的位置,那才真真是了不起!凡夫不能知道自己得了道,否则他就是个圣人;圣人不能执着于这个道,否则他也不是一个得道的人了,就成了一个普通人;普通人如果明白了道,他也立刻变成了圣人。几个字被他调来换去的一玩,竟玩出了这么高明的话!〝故君子之道鲜矣〞,可是你就是不知道。
二0一七年九月二十三日于凉州
附一首旧诗,以飨旧思,或可更明白中国文化的源流与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