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作为晚清名臣,在历史的长河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我们从初中历史开始,学习近代史,接触到洋务运动和曾国藩。但光鲜亮丽的外表,背后都是披荆斩棘留下的伤痕。曾国藩的人生,就是一个字“苦”,是那个被天降大任的“斯人”。
早期的“苦”
曾国藩来自一个普通的“小康”家族,如果说地主的话,曾国藩的爷爷曾玉屏算是一个小小小地主,而这一切财富,都是曾玉屏35岁之后,洗心革面,勤劳耕作积累出来的。曾家连续几百年,没有出过官,也无大财主,所以爷爷曾玉屏算是有所突破的。
曾玉屏一心想让家族能出仕途之才,当时最好的办法,就是科举,所以曾国藩的爸爸曾麟书就一直被爷爷逼着学习,但是无奈曾家基因一般,曾麟书考了16次,40多岁了才中了举人,而曾国藩好一点,考了7次。我们要知道,当年参加科举,单单书费,路费,考试费,就已经花了曾玉屏积累下来的大部分财富,而且每回落榜,全村的人都在看曾国藩父子的笑话。现在高考复读1次,都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曾国藩父子一个16次,一个7次,那是多难熬的时光。但也是这些磨练,让曾国藩培养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中期的“苦”
进入仕途,顺的时候,直接升上了翰林,翰林可以简单理解为基层公务员,一个字,“闲”,非常闲,应酬多,花钱也多。曾国藩因为性格耿直,说话直来直去,盛气凌人,经常会和别人发生冲突,而且那时候当官,衣食住行这些体面功夫非常重要,导致负债累累。和身边的朋友借了非常多的钱,家里需要经济帮助,曾国藩却只能写家书,表达自己帮不上忙的无奈和愧疚,经常因此失眠。
曾国藩的理想是当个“圣人”,要有高尚的品质,每天就是不停地自省,没有读书,骂自己;没有记日记,骂自己;今天发脾气了,也要骂自己。就一个劲地对自己狠,不停地自律。
曾国藩为什么总会有这么多贵人相助,正是与他对自己的高要求分不开。
后期的“苦”
曾国藩没有带过兵,没有打过仗,一切的军事经验,都是靠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稳扎稳打的布局得来的。他的作战特点就是:慢,熬。慢慢建工事,挖防线,然后一步步扩展,活活把对手熬到弹尽粮绝,所以每回打下来都要好几年。因为进程太慢,当年的咸丰皇帝不乐意,再加上死对头的“谏言”,害怕曾国藩会手握兵权造反,所以直接让他撤职还乡,收回兵权。
回乡后,曾国藩过得非常忧郁,自己勤勤恳恳,尽心尽力,结果还落得这个下场,越想越憋屈,情绪喜怒无常,每日见人就骂,家里的弟媳也没放过,致使身边的人都不敢靠近他。
经过一年的闭关,曾国藩检讨自己过往的行为,一改往日作风,身边的朋友都说他像变了个人,已无平日锐气,圆滑了很多。之后,曾国藩被召回,再战仕途。
这三苦,是曾国藩求仕之苦,修身之苦,立功之苦,每一次,都是极其煎熬。
俗话说:欲戴皇冠必承其重。要有多大的成就,就得吃多大的苦。
早期的苦,教会我们要耐心,要坚持。
中期的苦,教会我们要自省,要自律。
后期的苦,教会我们要自强,要改变。
墨西哥有句谚语:他们试图埋葬我们,却不知道我们是种子。
是啊,暴风雨,就是我们的生命之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