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近十年来,学生到国外留学的热度不但没有消退,反而越来越广泛。改革开放也使中国人富裕起来了,重视教育的中国父母有能力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在出国留学热的背景下,留学生年龄的低龄化趋势已经不可阻挡。根据美国国土安全部的统计数据,2005至2006学年,仅有65名中国中学生持因私护照去美国念书。而2012至2013学年,美国私立高中已有23795名中国学生,7年时间增加了366倍。除了美国,中国留学生还集中于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英语类国家。
对于让孩子出国留学,家长们给出的原因总结下来,有四个方面:
1.国内孩子学习太累,高考的竞争太激烈。高考这个座“独木桥”不单让孩子们感到太可怕,家长们也害怕得要命。
2.中国老师想要的是“听话的孩子”。另类的孩子常会收到冷落,高压的学校生活会扼杀了孩子有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3.大城市的学区房太贵。没有学区房,回原籍,又将面临完全不同的课程、教材,以及更加激烈的竞争。用买学区房的同等资金,可以把孩子送到国外接受更好的教育。在一些家长看来,把送孩子出国读书是一种更好的投资,在国外同样的学历毕业后的收入是国内望尘莫及的。
4.国内的大半城市,年内都有频繁出现雾霾天的困扰。孩子年龄小,呼吸道比成人更加敏感。家长心疼孩子,希望孩子能够生活在更加干净的空气中。
国外的教育对比国内的教育,优势在哪里?出国读书真的能实现家长们的期望吗?
对比国内外教育,也要分段看。事实上,中西教育体制互有长短。中国的基础教育的高质量举世公认,比如中国学生的数理化基础相当扎实,接受教育的知识总量大,结构全面。中国的留学生在国外之所以总体表现很优秀,与国内成功的基础教育是分不开的。
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国外的教育的优势就变得不容忽视。国外的大学文凭含金量确实是高的,而且国外大学的硬件设施、图书资料、师资等条件是国内大学无法相比的。国外许多教授是以科研为主的,他们的水平很高,都是经过严格竞争挑选的,并且授课中他们是直接就把科研中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志在进入顶尖大学深造的优等生,更是把出国留学当作奋斗目标,在他们眼中,一流大学在国外。而目前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可以称之为“世界一流大学”。国内大学教育缺乏淘汰,进入大学就如进了保险箱,没有什么压力。而没有淘汰制度的大学是不可能成为一流大学的。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但是这些国外教学的优点,显然是针对学业上想要精进的学子而言。十几岁的中学生还是在打基础的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心智尚处在不成熟阶段,过早离开父母身边,离开家庭生活,是极大的挑战。更何况这些低龄留学生,大多来自家庭条件比较优越,而且多是独生子女。说来这也算是怪事,过去穷人的才会妻离子散,如今富人也是妻离子散(妻子陪读的),至少是子散(只身一人留学的)。刚到外国的时候,年幼的学生与人沟通有困难,再加上中西文化的冲突,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失落感与不被认同的苦闷感。如果是没有自制力和判断力的孩子,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失足堕落。近年来,不少少年留学生在国外不但没有成才,反而成为了“问题少年”。因为年纪小,很多人对于金钱没有正确的概念,通过大手大脚的花钱、物质攀比来排遣内心的空虚,甚至误入歧途,过早的关注男女关系,更有甚者,还会去吸毒……
看一个名人案例:香港影视巨星张国荣,自杀于事业辉煌时期,起根源是童年抑郁型人格。十三岁的张国荣被富裕的父母送到英国读书,独在异乡,让他的感觉青少年期缺乏爱与关怀,潜意识有一种深刻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从而产生情感和人格的偏差,后更是不幸患上抑郁症。
当前的留学低龄化背后,是收到了不正确的教育观的影响:家长们把培养孩子的学业成功放到了第一位。看到家长们含辛茹苦地,节衣缩食地送子女到国外读书,只为了让他们将来能够出人头地,光耀门楣。但是对于孩子整个人生的成长来说,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开朗乐观的个性,远比学业有成重要得多。
所以众多教育专家,给出的最适合留学的年纪应该是在国内完成大学教育,心智成熟以后,并且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专业选择的时候,再到国外进行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