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推荐了《徒步喜马拉雅 极地 与你相遇》并很快带给我先睹为快,我瞬间进入随书修行的状态,喜欢看在大自然中旅行和边修行边旅行带有人文色彩的书籍,深深喜欢上三毛不可自拔也主要源于此,已经记住了很多行走在路上的作者名字,如余秋雨(特例)、陈坤、鬼脚七、毕淑敏、大冰等都能在行走的路上感悟生命,均有相关作品问世,虽然走法不一,但文章皆由此出。更何况就连我们的孔圣人亦是在游走中悟真知,传于后世的,而今又多了一个红尘。伴随字里行间,脑海浮现作者行走在路上的场景,心底总是难以抑制的由衷的敬佩加羡慕,然而囿于自身的条件,只能依据现状指引自己去从别人的旅途中寻找感悟,却也能跟着作者的脚印追寻属于自己的无形的足迹!
本书记录作者去尼泊尔登临珠峰南峰大本营的艰难过程,高反、冰川和道路笔直向上的山崖,只是其中一部分困难,潜伏的危险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生命的意义只有在路上点点滴滴品味着,在这里不防先把读者喜欢的一些文字复制,亦或复制她的复制,用以共享作者登山修行中的感触:
1.喜马拉雅的宗教,或许更多的是告诉你身处困境时一个人的担当……
2.两千多年前产生在喜马拉雅山上的哲学,是把心带回家,然后放松、放下,瞬间回归宁静。
3.行动主义者马丁.路德.金:你并不需要看到整个台阶,你只要迈出第一步就好。
4.“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于上帝,在地上平安归于他所喜悦的人。”
5.再艰难的时刻,只要有爱你的人在脑海里同甘共苦,再大的苦难都能熬的过去。
当看到最后十多页时突然怎么也不能静心看下去,后来细细分析终是由于个人原因,我的内心世界在作者的层层文字中波澜起伏,久久不能平静,导致眼耳鼻舌身意全部失去了本有的平衡,于是静坐调息,静默中和作者达到慢慢共鸣,而后继续用钝拙的眼开始扫描,终于随着她的收笔在一声叹息中合上了本书。似乎也正应了作者那一句“快只有迅速遗忘,而慢才能形成记忆。”不相识,倒也默契。还有那句向导的话:Don't think about Everest Bast Camp,but think about tomorrow.
姑且不谈尼泊尔的贫穷和珠峰的险峻,亦不谈“催客”的危及生命,做为红尘,她以这样的方式做为送给母亲生命最后的礼物,我自是无法理解,也许她也在做着一个人的朝圣,为她患病的母亲虔诚祈祷吧。她还在登山结束时大肆渲染了情字,大概她内心太崇拜苯教湿婆,亦或身在俗世,又怎能脱离世俗?和唱一曲红尘情歌是红尘必然的欢喜收尾,所以弘法大师禅语云:三界如客舍,一心是本居。
读过此书,我与喜马拉雅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