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追求梦想
如果让你给孩子准备生日礼物、新年礼物,
你会送给孩子什么?
娃娃、玩具、图书、衣服?
而这个故事里的四岁小女孩阿花,
在她生日的那天,
收到了妈妈的礼物——一条围裙。
《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
这个故事曾经感动了全球人——
我写这些是想叫更多做母亲感受到孩子的爱和父母的爱情
身患乳腺癌的母亲用病重之躯,
为丈夫孕育了一个可爱的女儿——阿花,
用羸弱的肩膀为阿花撑起一片天空,
让女儿学习做饭、学习家务等基本的生存本领。
什么家务活都孩子一个人做,懂事的孩子
千惠用短暂的一生实现了自己的心愿——
把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传承给下一代,
就是把生存的本领传授给她。
千惠教会阿花用纯真的笑容面对这个世界,
顽强茁壮地生活。
这是母亲送给孩子的一生的礼物。
这个故事也向我们传达了爱孩子,
就要教会孩子独自生存的能力最朴素的教育理念。
决定孩子一生的并不是成绩
与时间赛跑的妈妈千惠,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要留给女儿阿花最最重要的东西:
“阿花,做饭这件事与生存息息相关。
我要教会你如何拿菜刀,如何做家务。
学习可以放在第二位,
能够自食其力,
将来无论走到哪里,做什么,
都能活下去。”
阿花在四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自己做家务:
晒衣服、叠衣服、刷澡盆、摆放鞋子、打扫,
准备去保育园用的东西,
甚至学会了做饭。
哪怕失去了妈妈,
阿花也是最幸福的孩子,
因为她从母亲那里得到了最宝贵的遗产——
独立生存的能力。
让孩子成为独立的人,
是每一位家长的必修课。
我们比孩子先来到这个世上,
同样也会比孩子先离开这个世界,
我们走了,
把孩子留在世上。
孩子总有一天要独自生活,
这种顺理成章的事情,
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却很少意识到。
许多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
将来考上了名牌大学,
孩子才算是成材。
于是,成长在现代家庭的孩子们,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除了写作业需要亲自动手以外,
其他一概不管。
因此,造成了这种现象的存在:
现在很多孩子学习成绩好,
脑袋特别聪明,
却不会自己穿衣服。
这是多么可笑的讽刺啊!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
“教育首先要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
一个孩子在长大后要想有所成就,
就必须具备独立性,
能够独立思考、选择、判断,
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以这些为基础,
才能应对各种生活的挑战。
不要等到孩子长大成人,
再去责怪他们缺少独立生存的能力,
殊不知,
孩子独立生存的能力,
完全取决于父母从小对他的培养。
不发言,不帮忙
只要是阿花力所能及的事情,
千惠都会让阿花自己来:
衣服翻着脱下来,
就翻着还给她,
让她自己整理好;
去保育园前的工作丝毫不帮忙;
家务活也尽可能地让她打下手……
也许有人会觉得千惠太严厉了,
但这何尝不是一种培养阿花生活自理能力的最好方法呢?
独立性是幼儿自我发展的一种内在动力,
也是幼儿终身发展的重要素养。
如果孩子的自理能力好,
就会在群体中表现出色,
自信心也会增强。
相反,自理能力差的孩子常会有挫折感,
无形中产生“ 我”不如人的想法,
影响他的自信,时间长了,
还会影响宝宝的上进心。
2~6岁是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关键阶段,
孩子如果在幼儿阶段没有养生生活自理的习惯,
越到后面越难自立。
一旦父母成为孩子的靠山,
孩子自然不愿意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
导致他们心理上无法断奶、精神上不能独立,
甚至缺失基本的生存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
父母可以根据孩子成长阶段为其安排成长任务,
让孩子独立完成一些事情,
比如,孩子两岁的时候,
父母可以让他自己吃饭,
自己把玩具收拾好;
孩子四岁的时候,
父母可以让他自己整理衣服和床,
自己清洗盘子;
孩子六岁的时候,
父母可以让他自己整理书包,
做一些简单的食物。
让孩子独自思考和体会
阿花五岁了,
千惠教她做酱汤。
“妈妈,要放多少大酱呢?”阿花问。
千惠没有回答,
而是鼓励阿花:“自己尝尝看。”
正因为千惠的鼓励,
才有了好喝的“阿花酱汤”。
独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独立思考。
一个从小喜欢独立思考的人,
长大以后就比较有主见,
不容易随波逐流,
更不会盲目跟风。
在生活中,
许多父母会不厌其烦的回答孩子的问题,
给孩子讲书,
利用一切时间来丰富孩子的知识。
全都是家长讲,
单方面输入。
实际上培养孩子获取知识的能力,
比给他脑子里装多少知识都重要。
著名儿童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有一条原则,
他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就应该让他自己去想。
因此,
每个父母都要尽早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从生活上的事情开始,
让孩子多动手,多参与;
父母决定什么事情,
也要多征求孩子的意见;
孩子做错了事父母应进行引导,
而不是告诉孩子如何去做;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鼓励孩子对未知的探索;
孩子钻牛角尖时,
让孩子学会多角度考虑问题等。
向孩子示弱,给孩子表现的机会
“孩子需要获得一种自我肯定,
也就是‘我的存在是被寄予希望’。
不管发生多么痛苦的事,
只要有个属于自己的位置,
孩子就能迈过这道坎”。
在孩子们面前适当的示弱,
适当的给他们成长的机会,
适当的让他们表现自己,
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兴奋剂。
教育领域认为,
孩子的能力一般同家长照顾的缺失成正比,
如果家长有20%不能替孩子完成,
孩子就拥有20%的能力。
所以如果能在自己孩子的面前显示出自己的弱势,
我们的孩子就可能拥有更多的享受成功的机会。
引导孩子积极面对困难
让孩子正确面对失败是帮助他们独立的重要环节。
阿花把饭菜做砸了的时候,
千惠也不会批评她,
而是和阿花一起找原因。
引导孩子积极地面对挫败。
要让孩子知道,
一次的小挫败,
没有什么大不了。
那不是真正的失败,
并且不能否认他自己的价值。
帮孩子看到自己的优点。
客观地帮孩子分析自己受到挫败的原因,
并为孩子下一步的自我提升和成长提供一定的支持。
“一定的支持”需把握好度,即关键时让孩子感觉到:
这件事主要还是我自己完成的,
而不是靠得爸爸妈妈。
如果本身孩子在遭受挫败的那个方面偏弱,
那么父母就应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为孩子在其他方面寻找机会,
帮助孩子获得更多成功体验,
这个我们称之为“多通道”地体验成功。
比如孩子在赛跑中输了,
那看看是不是接力赛、与人配合的时候反而能赢呢,
或者不跑步,
而是游泳方面会不会很优秀?
再或者孩子体能本身较弱,
那是不是画画方面很擅长?
我们常说,
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
“转移注意力”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为什么好?
它其实是一种懂得转弯的能力,
可以帮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
换一个视角,
而不至于让自己钻进死胡同。
若父母能够在孩子遭遇挫败的时候,
恰当地帮孩子转移注意力,
并帮助孩子在别处拾获真正属于自己的自信,
那么孩子就能明白一个道理:
有些时候,我会比不上别人,
但我其他方面也比别人厉害。
整体上说,
我仍然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感谢大家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