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孩子处于那个年龄阶段,想让孩子能主动的做事,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考虑,也就是要充分发挥同理心。
这样的好处,既能使孩子主动做事,也能让父母的目标达成。
我讲一个生活中常遇到的故事:
我家三代人同住,孩子上学时,每天给孩准备好次日要穿的衣服、搭配鞋子,随着孩子慢慢的长大,则由孩子搭配,如何穿衣则由孩子自己决定,
然而遇到天气变化的时候,老人看到孩子穿得少就会开始唠叨,天气冷了,你要多穿一点,你看看你就穿一点点,到时候冷着生病我可不管你,这是赤裸裸的威胁。
而作为父母的我们会更加的理解孩子,我们只会告诉孩子今天降温,室外温度是12度。
更加理解他在学校的那间约50平米的教室里,座满了66个人,这样的密度,再冷的天气都会觉得热。
因此不会要求孩子遇到天气变化时,就和成人一样的多穿衣服,反而是提醒孩子根据自己的感觉冷暖添减衣服,保持好自己的身体。
我们在孩子穿衣服这件事上就属于“同理心”的沟通,empathy,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
培养孩子的基础是同理心
今天,同理心已经被看作处理人际关系、合作协同以及产吕设计的基础心法。
人际关系专家建议“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教育专家强调培养孩子同理心的重要性;企业是错需要以人为本地设计产品和服务。
我所做的教育行业是面向家长和学员提供思维训练的服务,这个要求我们能够即满足家长的需求又要提升孩子的思维能力。我们必须对不同的家长,不同的孩子做不同的方案,必须不断的换位思考,理解不同用户的需求和痛点。
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的是,要做到换位思考真的太难了,因为让一个人换位思考其实是反直觉的。它需要你跳出自己的世界,去体验对方的处境和情绪。更何况面对家长、孩子,哪个最难理解呢?答案是孩子。因为成人和孩子处在两个世界,他们产的沟通存在三种不对称。
1.信息不对称
比如我家孩子上学时,他学校的环境和家里的环境完全是两个不同的环境,孩子眼中的学校环境和我们父母认识中的环境完全不一样。
2.心智和思维方式不对称。
孩子和成人看世界的角度非常不一样。
比如成长 做事会考虑社会规则和别人的看法,而孩子则更以自我为中心。
大人讲究符合规则和逻辑,而孩子只关心好不好玩。
这些差异都会导致”鸡同鸭讲”。
3.谈判地位不对称。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很多时候是一种谈判或者博弈。双方说什么,怎么说,和他们的利益以及实力密切相关。
我们和孩子之间,围绕起床、刷牙、吃饭、做作业到选择学校、专业、找工作等话题的沟通,同样是一种博弈。
在这些沟通中,孩子实际上是相对弱势的,没钱,没文化,力气小,还被“孝顺”这顶道德的大帽子压着,怎么去平等对话?很难。
* 这三个不对称,构成了成人和孩子在沟通上的鸿沟。也因此,同理心的培养绝不是简单说教一番就能够大彻大悟的,它需要有意识地去训练。
怎么说设计思维训练同理心
那么如何训练呢?有一套方法值得借鉴,就是现在国际科技企业中流行的“设计思维(Desing Thinking)"理念。
如何训练同理心的三个方法
1.深入孩子的实地环境考查,必要时角色扮演。
记得我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回家膝盖被摔破了,孩子告诉我是上卫生间的时候摔到的,我当时的第一反映是孩子可能是跑着去上卫生,因此摔伤,因为学校设施还不完善,上卫生间在离学校50米以外的一个公共卫生间。而孩子告诉我不是。
因为家长不能进学校的原因,我就和孩子分析次此摔伤的原因,性下次继续摔伤。
沟通完成后才发现这个和想像的完全不一样。那是因为卫生间在阴暗的角落里,而孩子从教室到卫生一路的时太阳,因此当孩子从大太阳的地方走到阴暗的卫生门口时,完全看不清楚卫生间门口有一道门槛,因此而摔伤。
* 试想一下,你如果不分析或现场查看你根据找不到事情有的真像,有可能就这样错怪了孩子。
2.第二个方法是和孩子睡前聊天
很多家长都会和孩子有睡前辈故事,当然我学得睡前聊天更重要。因为听故事是单向的输入,而聊天是双向的沟通。
孩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会以听为主。睡前聊天可以让孩子掌握说话的主动权,也让父母有机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
当然我们要遵循”倾听、提问、少评论“这三个原则。
3.第三个方法是把孩子的话融入到其他关系场景中,来体会孩子感受。
特别是现在有了二宝的家庭,很多父母希望老大和弟弟{妹妹}分享自己的脱衣服或都玩具等。可是老大却不同意,父母会觉得孩子自私。
* 那么你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你的老公对你说:
亲爱的,我有一个情人。她要住到我们家了。我还是很爱你,但是我也爱她。我希望你对她好,把你的脱衣服、珠宝都和她分享。我们是一家人。
* 你是什么感受?
又比如,父母希望孩子努力获得优异的考试成绩。但是你可能没想到,有时候即使孩子非常努力,也不一定达到目标。
其实,两方沟通时,弱势方并不都需要强势方给出解决方案。他们可能只是想发出自己的声音,获得对方的关注和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