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i黑马网主编王根旺
X公司是一家应用软件开发商,创办于10年前,当时还不到而立之年的程序员W,靠着一款刻录软件一年就能获取100多万元的收入,这些收入主要来自国际市场。
就靠这款刻录软件,第一天生意就有10多单,收入将近400美元。当时W很兴奋,想法也很简单:一个人一年可以赚100多万,10个人就可以赚1000多万,100个人就可以赚到1亿。如果我按照这个逻辑开始成立公司,从此就会走上发达之路。就这样,W一个猛子扎进了海外的个人通用消费类软件市场。
起初,W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产品营销上,随着竞争对手的增多,无法找到核心优势的W不得不把更多精力和资源放在产品研发上。他还毅然决定进军苹果Mac系统。其员工从几十人迅速增加至几百人,产品高峰时多达数十款,年收入在2011年突破了亿元大关。
2009年,并不缺钱的X公司拿到了一家民营PE的A轮投资。W认为,当时公司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如果没有资本外力去推动、规范公司的治理架构,很难成长,自己最终也将会以小老板的心态饱食终日。选择这家PE,W一是看好它能带来的规范化管理;二是如果在国内IPO,这家机构也有足够的资源助力。
不过,W后来发现,一个企业最根本的还是业务,这家民营资本在业务方面能帮到他的相对很少。
两年后的2011年,一家看似能在业务方面帮助X公司的VC开始“投怀送抱”。这家机构侧重TMT领域。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下,TMT的意思就是以互联网等媒体为基础将高科技公司和电信业等行业链接起来的新兴产业。这家侧重TMT领域的VC在业务、战略和行业资源方面好像能给W的公司更多帮助。在那一年,京东完成了15亿美元的第3轮融资,凡客诚品第5轮融资超过1亿美元,就连上线不到1年的拉手网也累计融资超过了1.5亿美元。风投成了“疯投”,疯子的疯,创业者也跟着狂热起来。这个时候,W去融资,更多的还有一种从众心理,好像谁融不到钱就很丢人似的。
说是这么说,但融资还是有用的。当时X公司计划冲刺上市,业绩需要有持续的增长,而其原有产品增长空间相对有限,所以W计划收购一些小公司,把公司规模做大。然而想法跟最后的事实总有很大差距,很快W就发现,国内的创业团队大多“太不靠谱”,而国外的创业团队价格又太高。
X公司的第二次融资又没派上用场,近1亿元的钱该怎么花让W愁眉不展。从上市角度来说,这个钱不能发给员工,因为要在国内上市,一定得赚钱。他只好“将错就错”,拿这些钱来盖办公楼和装修。还准备请香港著名的设计师设计办公室。反正有的是钱,不花怎么办?
关于钱,W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钱就是钱,不要想别的。所有的投资人都会讲资金之外的资源,而你最终会发现:钱就是钱,其他东西都是次要的。
二、要不要钱是由公司战略决定的。X公司第一轮融资时不缺钱,但缺上市资源,所以引进了国内PE,第二轮融资,当时是缺钱的。
三、钱多钱少都会坏事。钱多会乱花,钱少会让人放不开手脚。
四、天使及A轮的融资估值就靠双方的心理期望值。初创企业就是星星之火,能不能燎原其实没人知道。越往后走,估值就越明确——企业越来越大,数据越来越多,就可以用数学模型计算了。
五、别太早挣钱。太早挣钱就会急功近利,急功近利就意味着你只会安稳于做挣钱的事,对未来的投资会减少。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在不同外部环境下,你应该有不同的商业模式。
六、做企业没有最完美的路。今天可能反思了很多,但如果重新回到几年前,走的也许还是那条路,因为那个选择是由当时各种因素决定的。所以,有些东西只能靠自己慢慢悟,做企业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