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茵
01
余生很长,和爱的人在一起
“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三毛在这本书中这样说道。
只是,不要说像三毛一样放下一切去到一个陌生的国家,纵然是换一份工作,搬一次家,我们都常常焦虑地不知所以,但是三毛,在漂流过很多国家,住过高度文明的社会,看透,尝够后,只无意间翻看一本介绍撒哈拉沙漠的《地理杂志》,从小就埋在心里的那颗去沙漠看看的种子恰巧在这时萌出了芽。
她将那不能解释的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竟莫名其妙毫无保留的完全交给了这片她曾陌生又深深眷恋的沙漠地。就那样迫不及待,三毛收拾好了东西退掉房子一个转身就出现在了撒哈拉沙漠这片土地上。
只是,三毛是何其的幸运拥有一个荷西这样的爱人。在除父亲以外所有认识的人都不将三毛说的要去沙漠走一趟的话当真时,荷西只是再确定了一次,就不声不响的辞掉原来的工作申请了一份在撒哈拉沙漠里的工作,提前到达了三毛心心念念的沙漠。
在那里,他们认识了七年后终于结婚了,他只告诉她“他就是喜欢三毛我行我素的个性和作风,不需要为他改变一丝一毫,因为他想娶的就是那个真实的任性的有些不完美的三毛。”
任何三毛想做的在别人看来也许是疯狂的行为,在荷西看来却是理所应当的,所以在荷西决定要为了倔强的三毛甘愿去沙漠里受苦时,三毛在心里就已经决定跟着荷西天涯海角一辈子流浪下去了。
“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于是形成了太平洋。”每当读到这句话时,总是情不自禁的喃喃思嗔,是三毛的才情和善良谱写了这段不渝的爱恋,又是荷西的懂得和守护成全了一个有趣的灵魂,一个健康的三毛。
因为爱情,所以一切都是幸福的模样,无论是在沙漠还是哪里。
02
热爱什么,都不如热爱生活
沙漠里生活不比现代文明,环境太恶劣,这种“恶劣”不是被工业文明侵染的那种“恶劣”。而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打造的一方“宝地”。这里白天热,晚上冷,昼夜温差极大,大风在无尽的黄沙上呜烟吹过,。
只是,身处如此的沙漠环境,三毛也要活出一个身临绿洲的姿态。
在《白手成家》一篇中,三毛搬到了她和荷西在沙漠的新家,“地是水泥地,糊的高低不平,墙是空心砖原来的深灰色,上面没有再涂石灰,砖块接缝的地方的干水泥还赤裸裸的挂在那。”还有那不断灌风进来的缺口的墙,房子上方中间那块四方形的大洞以及好似要垮下来的屋顶。
即使,在这样偏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三毛依然向当地的撒哈拉人一样不挣扎,欣欣向荣的滋长生命,以生老病死都如此自然地姿态生活在这个她内心深处的远方,因为这里是她多少年来梦里的那个情人。她是那个可以欣赏到近在眼前“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的”壮丽风光的幸运儿。
对待生活,没有人比三毛更加的热爱了,采购了柴米油盐,锅碗瓢盆等生活必需品后,三毛又和荷西倾尽全力去打造一张桌子,一张床,粉刷墙壁,将赚来的每一分钱都花在了这间“陋室”的装修上,彩色条纹装饰的长沙发配上雪白的墙,细竹帘卷相称的白布桌子搭配中国绵纸糊的灯罩,和着大卷现代的画和书法,这个家终于开始有了精益求精的心情。
即使这些忙碌的装饰都不是在撒哈拉生活的必需品,但却是那个热爱着生活的“风花雪月”的三毛最难解脱的枷锁,因为生活本就是一丝丝琐粹的纱织就的经纬。
她悬壶济世,在沙漠里开饭店招待朋友,做着赔本生意的“素人渔夫”,花一千西币只买几个石头做收藏,把旧轮胎做成鸟巢沙发,就连大水瓶,汽水瓶,骆驼骨收拾一番都可以为单调的空间平添趣味。
就像三毛自己说过的那样,燃烧一个人的灵魂的正是对生命的爱,那是至死方休。所以她才醉在了这里,醉在了沙漠的生活里。
03
贫瘠土壤里的人性之花
在《芳邻》一篇中,三毛因为要做一个不小气的中国人,灯泡,汽油,棉花,吹风机,熨斗甚至连洋葱,刀叉,钉子,电线,灯泡这样家家都有的东西都一无数次的借给邻居,纵然大多数时候都是有借无还,她成了大家的带书,护士,老师,裁缝,荷西也被她连累做了邻居们的修理工,木匠,泥水工。
他们不厌其烦的满足一张又一张开口的嘴巴,但当三毛没有答应将一个人的血骆驼放进自己家的冰箱时,她就成了拒绝别人,伤害了别人骄傲的“坏人”。好似她就只可以扮演一个,当房东多次挤完她的羊奶时就无奈连同羊一起送给房东,在心爱的鞋子被姑卡穿的不像样子时还要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在邻居家的羊一遍遍将自家修好的屋顶踩塌时,不杀掉羊吃肉的“好人”等等类似的角色。
有些时候,人性这个东西,真的难言,你千百次的对别人好,都是理所当然,只一次的拒绝,就是罪大恶极。记得在《甄嬛传》中甄嬛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情世故的事,既然无法周全所有人,便只有周全自己了,”我觉得送给此时的三毛最合适不过了。
在《娃娃新娘》这篇中,三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十岁女孩子姑卡的嫁人过程,女孩无权过问更无权决定,甚至来不及看一眼自己丈夫的样子,人生大事就在一声如哭如泣的叫声里结束了,“结婚初夜竟然只是被一个陌生人公然用暴力去夺取贞操”,听那一块染着血迹的的白布换来全场的喝彩而已。
我想,这个叫姑卡的小女孩大概很难享受到像三毛一样的来自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真正的爱,对于小女孩,那是一个因苦难而有差别的世界,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04
还有印象最深的两篇文章,一篇是《沙巴曹军》,因为殖民归属的问题,沙漠军团的曹军和撒哈拉威人互相示弱仇敌。因为撒哈拉威人曾把曹军他们全营的人一夜之间全部杀光,血将整个镇子染得鲜红,而曹军因为醉酒倒在营地外面而唯一幸免,他那一营团结有爱的兄弟连着自己的亲弟弟一起惨死在这里。
就是这样一个被仇恨啃噬了十六年的人,却在最危急的时候,用自己的生命扑向死亡,去换取几个他一向视做仇人的撒哈拉威人的孩子的性命,这带给了我极大的震撼,我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词来形容这样一份大爱。
曹军虽有千百种模样,但这一定是他最美的样子。
另一篇则是《哑奴》,有一次,三毛去镇上极有钱的财主家吃饭时,刚好服侍他们的人就是哑奴的儿子小黑奴,他有着像小鹿一样温柔的伶俐大眼睛,小黑奴一丝不苟的串肉,煽火,烤肉,翻肉,倒茶,忍受财主的指使甚至是愤怒,直到晚上赶回镇子外居住的帐篷里去,小黑奴默默地承受这一切,只因为他们生了一张黑脸,就可以连同全家一起被捉来绑上一个月后成为财主家的可以贩卖的私有财产,而这将永远不知道尽头,一代又一代的他们从降生的那一刻起脸上就被刻上了奴隶二字。
而三毛在得知这一切后,只能用她认为很低级地给小黑奴二百西币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他的亲善和尊重。一个星期过后,三毛的家门口出现了一颗青翠碧绿的生菜,这是三毛在送出了无数东西后受到的第一份回赠,来自一个穷得连身体都不属于自己的奴隶,小黑奴的父亲——哑奴。
三毛不知道自己能怎样帮助他们,帮他们重获自由吗,却是根本不可能办到的事情,即使成功了,他们以后的生活又要怎么负担,这一切都令三毛感到无比的痛心。她只能送给他们一些生活上的温暖,却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哑奴被绑住手脚拉到离家人很远的另一个财主家。
无论三毛和我们怎样的心痛,这都是那些黑奴在当时的宿命,只是,哑奴身体虽是不自由的,但心却是自由的。命运摆在他面前的是虽是残羹冷炙,而他,却也要把它当成华堂盛宴吃下去。
只是历史的尽头,又是谁在持长笛,悠然而笑呢?
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动实在不足以一篇文章诉说,关于生命和爱的箴言只可在心间缓缓流转,再多辞藻的堆积都是多余的了,正如三毛在《搭车客》的结尾处说:“那一朵朵与我交换过的粲然微笑,那一句句平淡的对话,我如何能够像风吹过衣裙似的,把这些人淡淡的吹散,漠然的忘记?”
至性至情之人总会感受到生命里的诸多悠扬美好,而我们每一个人也在认真努力的等一切关于生命里的美好将至。至于那一方沙漠,虽不能及,我们心自向往之。
—END—
这里是《拾荒羽人》,坚持原创,感谢关注点赞。转载请私信作者,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