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爸爸,让朋友给儿子带个东西,朋友问,“那么多孩子,哪个是你的?”那个爸爸说:“孩子当中最靓的那个就是我儿子!”
雨娃爸爸就是这样的人,雨娃在他心目中,不仅是人群中最靓的那个,还是最有音乐天赋的那个。
雨娃爸爸建了一个叫“闲时听琴”的微信群,加入一些亲朋好友,见证雨娃的成长,定期发些雨娃的弹琴录音,有时附上乐曲作者及背景。我常笑他像老孔雀开屏一样多情,他依旧我行我素,乐此不疲。群里不算热闹,录音发上去偶尔会有阎良的姑姑还有西安的爷爷用地道的陕西话夸雨娃:“我娃真棒,我娃将来要当大音乐家!”顺便拉几句家常。群里有个海大大,看着雨娃从小长到大,自己是个音乐发烧友,更是雨娃的铁杆儿粉丝,每次都会仔细听雨娃弹的曲子,并给出中肯的点评。有时雨娃爸爸发的多了,我就劝他,体谅一下海大大吧,既要鼓励,又要中肯,还要力求不重复,不容易……雨娃爸爸哈哈大笑。
雨娃四岁开始在豆豆音乐学电子琴。很多家长都认为学习电子琴会影响学钢琴,比如折指的问题。其实我们只希望雨娃会弹琴就好,为了在教会司琴,因为我们全家都是基督徒。实际上,豆豆音乐有很多不一样的音乐理念。
豆豆音乐学校由美籍华人黄继临创办,目标是每个孩子都可以爱上音乐。与弹琴技巧相比,豆豆音乐更强调结合听、弹、唱、写多种方式,让孩子们在玩中发展对音乐的感受力和综合能力,激发和保护孩子对音乐的兴趣。
黄继临老师有从小被迫弹琴的痛苦经历,他了解孩子对音乐由喜欢到敌视的心理,他认为孩子的手还没发育到可以弹钢琴的年龄,过早弹钢琴练习指法,常常会使孩子失去对音乐的兴趣,而音乐是美好的,学音乐不等于学乐器。孩子的听力在12岁以前发展的最快,错过这个时期,即使在大学的专业学习,也很难弥补。黄老师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创作了很多好听有趣的音乐作为豆豆音乐教材,小孩子可以跟着唱,跟着弹,还可以跟着律动,那音乐很美妙,有一次,一个小朋友听着听着就大声叫门外的妈妈:“妈妈,妈妈,你来听,太好听了!”
就这样,雨娃的兴趣开始萌发,并被呵护。在学琴过程中,有的孩子在左右手配合时就放弃了,有的孩子因为回家不练琴落下,有的孩子因为学习紧张放弃,雨娃一直在坚持,虽不算热爱,但每天都弹,尤其是上幼儿园经常因为感冒请假,在家就用弹琴做消遣。他弹的不错,我们也常常夸赞他,小小人儿,小小的手,已经可以弹出很多好听的曲子。
之前,黄继临老师一直在美国做豆豆音乐,受福音教会高牧师的启发和邀请来到中国,发现中国的孩子更多地在学习乐器,而不是先经过基础全面的音乐学习,再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特长来选择吹拉弹唱等相关乐器,只是家长来决定学什么,选错乐器的比例很大,苦了很多本可以在音乐路上走的更远的孩子,所以决定在中国办加盟。但既要会弹琴还要懂音乐的老师不好找,很多老师只是会弹琴,所以一度黄老师亲自教孩子,雨娃有幸成为这批孩子中的一个。
黄老师教课时特别地训练了孩子们的听力,我这外行人听到的是“哆咪嗦,唏发嗦”,但实际孩子们学会这两个基本和弦,竟然可以分辨很多和弦,在我们是听不出分别的。黄老师说,雨娃听力很棒!黄老师还让他们接触了很多爵士,雨娃一听就喜欢上了,黄老师夸赞雨娃,说他有很好的天赋,在很多很多孩子中,才会有一个雨娃这样的孩子。这句话一直被我们记在心里。
在豆豆音乐学习期间,雨娃的听力、记谱以及作曲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通过听他可以大致弹出听到的音乐,并且通过听来记住乐谱,有时还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改编乐曲,弹出多种风格和版本,有时干脆自己作曲,有很多有趣的体验。雨娃跟李莎老师学习期间先后作了很多小曲子,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秋天》。
那年十一,我带雨娃去上海朋友家玩,朋友家的姐姐练习《秋日私语》,弹的很好听,雨娃一改以往的自信,变得有些胆怯,觉得自己弹的不如姐姐好(他的指法的确影响了他弹奏的力度,不看谱的习惯也容易忽视乐曲的细节之处),不过随后又安慰自己,“还好我会作曲”。那天自己就开始随意弹,我都没太注意,他忽然叫我过来,问我他弹的曲子好不好听,我觉得很不错,就录下来,播给雨娃听,雨娃又改了几版,之后写下乐谱。这首曲子旋律有点伤感,所以我们给它起名《秋天》。那一年的豆豆音乐周年音乐会上,雨娃弹了这首曲子,很多家长听说是雨娃自己作曲,都索要《秋天》的电子版,说很好听。
九岁后,黄老师说雨娃可以开始专门学习钢琴,认为雨娃适合键盘类乐器。学习钢琴自然要练习指法,一对一授课还需要弹大量练习曲,这都比过去要枯燥些,所以雨娃有时不想弹琴,有时也心不在焉。我们就想了很多办法,搞点花样,让他度过偶尔的疲倦期。
第一种方式:不同风格。每周在家反复练习一周的曲子难免会厌倦,为了有点变化,我们就让他试试用不同风格来弹,比如欢快的,忧伤的,悠扬的,激情澎湃的,有时雨娃还会学习朗朗弹琴的风格,摇头晃脑,一副陶陶然的样子,雨娃觉得很有意思,就这样弹了一遍又一遍,然后告诉我们曲子本来的风格,让我们选出我们喜欢的版本。每天大量的重复,的确需要较大自制力,尤其对于雨娃这么大、玩性最浓的年纪,这个办法有点用处。
第二种方式是制造气氛。雨娃不想弹琴时,我们就让他关上所有的灯,让屋子昏暗下来,然后点上蜡烛,或者只开昏黄暖色的灯,气氛变得神秘而温馨,让雨娃换种气氛弹琴。雨娃喜欢这种不一样的感觉,心也安定下来不再烦躁。有时,我和爸爸还会跟着雨娃弹奏的旋律跳舞,欢快的音乐就跳欢快的舞,舒缓的就跳舒缓的舞,雨娃看我们和他一起享受在音乐中,也觉得很快乐!有时雨娃想起来了,自己就跑去关灯,让我们跳舞,然后开始弹琴,柔和的灯光让人更容易静下心来,也好像能把我们和音乐罩在一个与外面隔绝的世界里。
第三种方式是打分。每天练琴是雨娃几年以来都要做的事。在他练琴时,他希望我们陪着他,听他弹琴。因为每周要重复练习很多曲子,一旦弹熟了他觉得完成任务了,很多细致的地方也不太注意。我提出,每弹一首曲子,我都给他打分,事先说明我的打分未必准确,只是我的业余看法,雨娃很高兴又换了一种方式,弹完一曲,我根据听出来的错音或节奏不稳扣分(与乐谱上的不一致我根本听不出来),第一遍分数往往不高,雨娃不服气,再弹第二遍,错误自然少一点,分数也会高一点,满分十分,直到分数达到九分多才换下一首。有时,爸爸和我一起打分,各记个人的,平均分算是雨娃的分数。雨娃对我们的评分不服气时就会解释给我们听,我们也会适当调整。但有观众认真听,他弹的会很认真投入,也更愿意注意细节。
雨娃大些了,打分的办法依旧好用,还加上了奖励。有段时间我们请了老师到家里来教课,可能是在家比较放松,再加上老师比较温和,雨娃学的很随意。老师指出的问题屡教不改,老师很无奈。后来我们就请老师每次检查上周练习曲时打分。8分算合格,超过8分,一分奖励5块钱,低于8分,一分代表增加练琴10分钟。这个办法让雨娃不敢怠慢,第一周,老师惊讶地发现雨娃每个曲子完成效果都不错,超过她的预想。这个办法的确好用,雨娃既想赚钱又不想增加弹琴时间,所以努力练琴。每次下课,雨娃都要仔细算得了多少分,赚了多少钱,要补多少分钟。就好像当年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给自己种粮一样上心。教他的老师中,有个周老师知道原委,打分相对宽松,有时一周下来,雨娃可以赚二三十块钱,开心的雨娃管周老师叫“自动提款机”。不过,后来我们还是放弃了奖励机制,因为不想让雨娃太关注金钱奖励而忘记初心。
第四种办法是开音乐会。我负责做门票卖门票,爸爸是主持人,雨娃是钢琴家。卖票时,我们还会把雨娃所有会弹的曲目做成节目单,发给入场观众(有时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会作嘉宾助阵)。爸爸大声宣布演出开始,并用很多夸张的形容词来吹捧并请出这位钢琴家,我们使出全身力气拍手鼓掌,以产生掌声雷动的效果。这时,雨娃总是在一片赞美声中,带着既羞涩又受用的表情从里屋出来,向观众鞠躬,并卖力演奏,很有激情,以对得起“举世闻名”的称号。一曲结束鞠躬退场,主持人再报幕下一首曲子,用幽默搞笑的话把钢琴家再次请入,直到节目单的演出全部结束。这样的音乐会至少会持续一个小时,因为爸爸的夸张和毫无底线的赞美,我们常常会笑作一团,雨娃特别喜欢开音乐会。
上面这些办法有的适合年龄小点的,有的适合大一些的。可能有的办法并不科学,我们只是力求不用强迫和训斥的方式,让孩子可以坚持练琴,我们也希望让他把弹琴和美好的感觉相关起来。当然,大部分时间还是需要雨娃安静地沉入其中,孩子越大,自身的兴趣和成就感更能让他有持久的动力。
雨娃在9岁时过了英皇三级。考级不是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有点成就感。的确,慢慢长大的雨娃,已经不适合简单的夸奖和鼓励。为了过级,他下了很大功夫,尤其在他的弱项视奏方面。英皇三级雨娃以优秀的成绩顺利通过,我们都为雨娃高兴。雨娃也是通过这件事懂得了:得到一件喜欢的东西所带来的快乐比较短暂,付出很多努力得到的成绩让人更有成就感,快乐也更持久。
雨娃上的是教会学校,雨娃最最喜欢的那个老师也正好是音乐老师。学校很重视音乐,因为孩子们要学会用音乐赞美上帝。雨娃班里的所有孩子都会弹吉他、吹长笛,大部分孩子会弹琴,复活节、感恩节、圣诞节的时候,学校都会有演出,孩子们有的弹吉他,有的拉小提琴,有的弹钢琴,还有的是合唱,雨娃在整体音乐方面比较突出,也经常有机会上台表演,参与带领敬拜,与敬拜结合的音乐,是雨娃学音乐的初心,带给雨娃更多的神圣和使命感。
如今,雨娃已经学琴七年。这个过程中有雨娃的坚持,有老师的帮助,有父母的陪伴,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雨娃爸爸的用心良苦。
我前面说过,雨娃在爸爸心目中是最有天赋的,为此他做了很多。
首先是给雨娃提供多种机会学习乐器。雨娃从小到大阶段性地学过吉他,长笛,架子鼓,手鼓,还有作曲。尽管孩子有些忙碌,但雨娃并没意见。这些乐器的学习时间都没有钢琴时间长,孩子也没有精力坚持每个乐器,但接触多种乐器,让他对乐器有了总体的感受,也是为了选出他最擅长的乐器。我们发现,弹钢琴对学习其他乐器也有帮助,好像更容易融会贯通。除了钢琴以外,雨娃比较喜欢的是吉他,他经常会自己去弹。
第二,自从雨娃到了可以去音乐厅听音乐会的年龄,雨娃爸爸就开始带雨娃去听音乐会,大多数是交响乐,也有小型乐队,室内音乐等等。在我看来,并不是谁都能欣赏得了交响乐,但雨娃觉得还好,就这样每月去一次。家里离音乐厅都很远,每次音乐会结束是九点半,到家要十一点了。回到家,雨娃都很疲惫,所以时间基本安排在周六。雨娃爸爸由开始的犯困,也慢慢喜欢上了音乐会,对很多交响乐团也有了更多了解。我们的朋友受他影响,有好的音乐会也帮他们买票,大家带上孩子一起去。有时,有我感兴趣的,我们就全家出动,雨娃更喜欢“锵锵三人行”。其实,看到每次音乐会回来雨娃都很疲惫,我反对过,幸好雨娃爸爸坚持,他认为世界水平的音乐会对雨娃很有益处,所以总是不辞辛苦地陪伴。每次回来,我都问雨娃,“音乐会怎么样?”雨娃经常迷迷瞪瞪地回答,“非常好!”
第三,找合适的音乐培训机构。这一点也蛮重要,都是雨娃爸爸多方打听,平时也很留意这方面的讯息。豆豆音乐毕业后,我们经人介绍带雨娃去跟一个老爷爷学钢琴。老爷爷教雨娃很多世界名曲,雨娃学的很起劲儿,也很有成就感。老爷爷很慈祥,给他讲解曲子的背景,描绘音乐画面,让雨娃更容易把握感情。但是学习半年左右,我们发现一个个大曲子学习之后,雨娃自身能力的提高并不太明显,曲子时间久了也会忘掉。所以我们还是中断了学习,去找一位中央音乐学院的研究生教课,也正式开始用传统方法学习钢琴,打基本功。毕竟已经长大些,雨娃也懂得了,弹琴并不能只凭兴趣,更多需要艰苦的努力。现在,雨娃在一个音乐机构学琴,每周两小时,全方面学习乐理,弹奏,试唱练耳。雨娃由开始的吃力,到现在基本功有了明显提高,乐理、识谱进步很大,就在今年夏天,雨娃顺利考过英皇乐理五级。不过我们也知道,不能让考级成为学琴的目标,更不能因为追求考级让雨娃失去弹琴的兴趣。
现在雨娃的学习任务比较重,每天还需要自由活动的时间,比如发呆,和小狗玩耍,做做手工或者和朋友一起出去户外,所以每天弹琴40分钟,放寒暑假弹琴一个小时。有时弹练习曲弹累了,他会随机弹自己喜欢的曲子,有流行歌,有赞美诗,弹的高兴了,就自弹自唱。我和爸爸也常常加入进来,更多的是一起唱赞美诗。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儿子弹琴伴奏,全家一起唱赞美诗,那种感觉特别美好,也是我们极其宝贵的家庭时光。此外,我们全家还一起看喜欢的娱乐节目,比如最近几年的《中国好声音》,《歌手》。雨娃也很喜欢流行音乐,喜欢说唱,喜欢爵士,喜欢摇滚,看的高兴了,会跟着唱,跟着跳……我们全家边看边评论,还会赌歌手的输赢,虽只用空头支票,雨娃还是特别积极作裁判,自己并不参与“赌局”。有时,我和雨娃还去共享理念的“乐吧”,唱些我们熟悉的歌儿,两个麦克风,两个耳机,我们纵情歌唱,爸爸没有耳机,只能听到部分音乐声,却也心满意足。
雨娃学琴的过程,也是我们全家彼此陪伴的过程,雨娃一点点进步,我们也跟着他享受了很多美好的时光。我曾经读过朗朗爸爸写的《我和朗朗三十年》,我很羡慕朗朗奋斗后满满的收获,但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朗朗,也不是每个父亲都能做到朗爸那么决绝,既然如此,我们不想牺牲掉儿子人生仅有一次的童年,我们宁愿有更多时间陪伴雨娃慢慢长大,音乐不是为了成功,很重要的是享受其中。对另有使命的雨娃来说,如果音乐不是为了赞美上帝,再大的成功只代表世界上的虚无和烟云,转瞬消散。
我们其实不想强迫雨娃弹琴,尽管我们知道,以后要成为音乐家,雨娃现在的努力远远不够,而身边比雨娃更努力更优秀的孩子真的很多。我和雨娃爸爸也希望雨娃是个音乐天才,不过,天才总是一方面特别突出,而有的方面又特别弱,所以,现在这样就很好。我们的儿子很健康,他很宽容,对人很友善,和别人相处很融洽,和我们很亲,他学习很认真,玩的也很快乐,上帝给的都是最好的。也许,有一天,雨娃忽然迸发出对音乐的热情,每天愿意花更多时间去弹琴,那样更好。我们只管浇水施肥,让他享受充足的阳光,然后,静等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