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道出良药苦口的事实激怒对方,要么为了保全面子违心地接受错误的决定。”
《关键对话》这本书中,有这么一句,“大多数人在面对关键对话时出现的心理,认为要么道出良药苦口的事实激怒对方,要么为了保全面子违心地接受错误的决定。”
在我看来,职场中无处不在的谈判场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谈判场景,大家确是常常犯了这两个错误。
比如找老板谈升职加薪啊,找客户谈产品定价啊,找公司谈业务合作啊,还有比如和老公超级啦,去菜市场买菜啦,看保姆阿姨不顺眼啦,等等。
一涉及到谈判,大家就有一种天然的恐惧和强烈的防卫心理,觉得这是一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争夺战,要么我大获全胜,要么咱玉石俱焚。当你抱着这么强烈的心理状态去面对谈判时,结果肯定不得善终。
第一种:战胜心理。
人类生来争强好胜,现在社会竞争又如此激烈,所以当涉及到人和人的谈判时,总是觉得要不顾一切地战胜对方,才能捍卫自己的尊严,刷刷自己的存在感。
从摇篮到墓地,因为僧多粥少,人多资源少,所有无时不刻大家都在赶,在拼,在抢。导致了生活变成竞技场,无穷无尽的比赛,我们必须时刻不停地和身边的人展开竞争。所以当我们想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时,一旦有反对的或者质疑的声音,我们转眼间便会把初始目标忘得一干二净。
第二种:惩罚心理
随着愤怒情绪的增加,心态会从希望战胜对方,转变成蓄意伤害对方。这个时候,只想给对方制造痛苦,穿小鞋。
比如公司跨部门的合作常常遇到这个问题,技术部门希望为公司的系统更新迭代,市场部却认为频繁的系统更新会影响部门同事对新系统的适应度,导致工作效率的下降,从而影响整个公司销售额。技术部认为市场部眼光短浅,只求眼前的便利,市场部却认为技术部不重视公司的销售业绩,不从大局考虑。于是,问题的探讨变成了两个部门负责人的人身攻击。最后,谁也不服谁。
但是,这些对对方言语上的惩罚,就有可能进一步激怒对方,导致对方不愿意让步,妥协,而吃亏的还是自己。
第三种:退让心理
这是和前两种心理截然相反的,其实就是“鸵鸟政策”,为了避免谈判中出现的冲突给自己制造心理痛苦,宁可自己吃哑巴亏,来保持面子上的一团和气。
举个我朋友的例子,他经常跟我抱怨家里的保洁阿姨。他说,“每次让保洁阿姨来家里打扫卫生,说好2个小时60块钱,结果阿姨总是做了1.5个小时,还是得给60块钱。我当然懒得为这点小钱去跟阿姨谈判咯,叫她再刷刷地板?擦擦窗户?然后阿姨会说,我这都做好了啊。然后我还要摸着窗户说,这不是还有灰吗?”
“累死了,所以我愿意吃点亏,时间没做到位也就算了。我这么一沉默,阿姨也就习以为常了,有时还变本加厉,做了1小时10分钟就要走了。”
在谈判中,这就是“过分退让”导致的后果。
谈判的目的,是建立在双方底线基础之上的双赢。不是你死我活,也不是玉石俱焚。谈判之前,先端正这三种心态,再来谈过程怎么进行。不然,还不如不要开启这场谈判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