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出门去开会路上,顺便还要送闺女去幼儿园,结果一忙活,早饭就给错过了。好在早上的交通情况还好,很快就到了目的地附近。送我来的小同事四下留意着,很快就发现了路边小馆子里的早点铺。
看到油条有些凉了,于是点了一屉素包子。豆腐脑看着也做得很好,担心自己的嘌呤之后,还是没忍住要了一碗,外加一个鸡蛋。北京的早点产业几十年前就已经转移到“新北京人”手里了,其中更以安徽人为主。在座位上坐稳后,只听了一耳朵,就确认了他们的籍贯。安徽话其实也是差异很大的,我的直觉告诉我这是庐陵或者贵池一代的口音。
一边吃着早点,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边吃边看着手机里的新闻,耳朵里飞进来的是小店的对话,眼睛慢慢地也不由得离开了手机。
我眼前靠门的左手边是一个包包子的案板,靠墙的一位从背影判断,应该在五十五岁上下,甚至更年轻一点。他的右手边有个小宝宝,手里也有个小擀面杖,一会儿从爷爷手里要过一小团面,一会儿擀皮儿,一会儿学着包包子。一边干,一边和爷爷说着自己包的包子多好吃。爷爷忙碌之中,也不时俯下身来和孙女说上几句。
小姑娘的身旁站着的是孩子年轻的妈妈,很少说话,手里的动作却是飞快。我的眼睛转而寻找小店里的其他人物,终于明白了点餐、派餐、收钱的是孩子的奶奶,在店里收拾洗涮的是孩子的爸爸。他们和自己熟悉的客人聊着天,告诉客人他们初八就离开老家回来了,正月十五就开了张。说的话,口音软软的,听进去却是甜甜的。
每逢春节过后,就有很多背井离乡亲子分离的感人画面涌入眼帘。前年开始关注中国六千万留守儿童的问题,更加感到这些孩子的童年已经成为了国家发展的代价。这一家人的生计并不容易,做早点是很辛苦的,需要前一天晚上把面发好,包子馅拌好,早上甚至两三点钟就要起床,开始做准备,六点多就开始上客人了。小孙女估计顶多两岁,跟着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这么早起床,很不容易。但我知道,她比那六千万留守儿童幸福许多。累也好,哭也好,一家人在一起,就是最好。
我悄悄拿起了手机,记录了这个背影。前年为关注留守儿童的“红伞计划”分享过照片,我想这几张照片虽然质量一般,但却有它的故事。“爱拍”风云榜里有很多优秀的作品,但哪些照片里的故事是真的,哪些照片里的故事是感人的,都一目了然。
这几张照片,我打算发给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