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这篇文章有点长——我原计划写成一本书的——但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顺利通过任何考试,那么这篇文章绝对值得你慢慢读完。
这是一篇从宏观上分享学习方法的文章,我本人及其他人的经历证明了这些方法是可行的。
但愿你,从这里开始,走向无所不能。
为了对大家负责,我必须对标题进行说明
从标题看,我用了“39天”这个给人感觉“司考成功有捷径”的数字,但这不是为了吸引眼球,而是客观事实,这个事实基于以下两个前提:
1.我大学本科专业是法学,对于司法考试我有专业优势。我随便“裸考”,成绩都在240分以上。
2.我从小到大学习成绩都挺好,在我研习了快速阅读、超级记忆和思维导图后,我的学习能力更强了。
成功没有捷径
我一直坚信成功没有捷径,虽然在社会急速发展的年代里,我也和大家一样,为了赶上社会发展的潮流而焦虑与浮躁,总是下意识的希望速成、渴望捷径。
成功总有方法
虽然成功没有捷径,但我却坚信成功总有方法。好的方法,可以让你事半功倍,而不懂这些方法,你往往会事倍功半。我在这里分享的,就是关于如何高效学习的方法,特别是如何事半功倍的通过各种考试的方法。
只要掌握并运用好这些方法,无论是什么人,都能通过任何考试。法本专业的优势在于复习过程中,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先天优势,可以更快掌握知识。而非法本的优势在于,只要理解和掌握了同样的知识,可以更果断的作出正确选择。我当年同时通过的同事中,有三分之一是非法本的,其中3个超过400分的同事中,有两个是非法本的。他们或多或少应用了我以下所提到的方法。
有两个考了两次都没有通过的朋友,参考了我的方法后,第三次成功通过了。我在通过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的考试中,继续运用这些方法,学习时间仅为10天。
以下,就是关于这些方法的全部经验:
一、为了掌握一个知识点,你浪费了多少时间?
(一)你知道掌握一个知识点需要多少时间吗?
由于知识储备、大脑反应速度不同等原因,每个人对于同一个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的时间是不同的。同时,同一个人对于不同难度的知识点,其理解和掌握的时间也不同。
但无论如何,每个人要彻底理解并掌握一个知识点,总是需要一定时间,而这个长度的时间,就是我们所应当花费的最合理的时间。
那么,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
实际情况让人很失望。假设我们彻底掌握一个知识点需要1小时30分钟,但普遍情况是,我们要么在这个知识点上花了3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虽然最终也掌握了这个知识点,但却浪费了1小时30分钟甚至更多的时间。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多出来的时间去多学一个知识点。
更要命的是,我们还可能在这个知识点上花不够1小时30分钟,导致我们没有完全记住它,在考试时只是有点印象,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很显然,花在这个知识点上的时间被浪费了。其实我们只要多重复几遍,就可以完全记住的。
(二)那么,要怎样确定每个知识点所需要的时间呢?
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1885年就提出了“记忆保持曲线”(后人习惯称之为遗忘曲线),他通过实验发现了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遗忘的规律:
实验对象的即时记忆量可以达到100%,但20分钟后就只剩下70%,24小时后剩下20%,然后从第48小时到第6天、第31天,记忆量基本维持在20%左右。
遗忘曲线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我们要在记忆快要遗忘的时候进行复习,这样就可以长期保持记忆了。所以,根据遗忘曲线,最佳的复习时间点为即时复习、一天后第二次复习,一周后第三次复习,一个月后第四次复习,半年后第五次复习。理论上,经过这五次复习,我们可以对任何记忆材料形成长期记忆。
掌握每个知识点,我们只需要花费时间的构成
第一部分时间:每接触到一个知识点,就立刻尽力去理解并掌握它,这个时间没有固定标准,以完全理解和掌握为前提,该消耗多少就多少。
第二部分时间:根据遗忘曲线,在自己即将遗忘的那个时间点去复习,所消耗的时长以你能够保持记住它为标准。一般这个时间会很短,几分钟足够。
(三)“过度学习理论”,为你牢固掌握知识打上双保险
除了遗忘曲线,心理学上,还有过度学习理论很有用。即在我们已经掌握了学习材料并且能够准确无误的回忆之后仍然继续学习。“过度”,在这里属于中性词。过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但不是无限量的追加复习时间,而是适当的重复。否则就真的“过度”了,会造成前面所讲的第一种情形的浪费。
(四)我是这样安排复习时间的
根据遗忘曲线和过度学习理论,为了确保在考试那两天里所有学习过的知识点都能轻松记忆并灵活运用,我制定了更加严格的复习时间安排,原则是“复习时间点提前,多安排两次复习时间”。
首先,专注的学习某一个或者几个知识点,然后立即复习,这是第一次复习。
其次,以天为单位,安排复习时间。我在晚上11点30分左右,结束一天的学习,在纸质讲义或者思维导图上,注明当天的日期,并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和过度学习理论编好复习时间点。然后贴上标签,以便下次复习时可以轻松找到。
一般来讲,到考试前,每一个知识点我至少安排了5次复习时间。例如8月10日我结束一天的学习后,会在讲义的空白处注明:8.10、8.11、8.14、8.21、9.6、9.15(9月17、18日为考试日)。
第二天早上开始学习新知识点前,把昨日的内容复习一遍,并用荧光笔将该日期涂红,表明已经复习,这是第二次复习。然后翻看讲义的其他标签,看看是否属于当日的复习内容,如果属于,就继续复习、涂红。这属于第三(四、五)次复习。
考试前两天,把所有知识点,再完整的复习一遍,这是考试前的第五(六)次复习,也是最后一次。
通过这样的复习安排,在我考试时,只要是我所学习过的知识点,我全部都能清晰的回忆起来,并能运用到答题中去。这样安排,一方面保证了学习的质量,不存在没理解没掌握的情况。
另一方面,因为在还没有遗忘之前就复习,所以轻车熟路,只需要一点点时间即可,这就在保证记住知识的前提下,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去学习新的知识。
也因如此,所有的学习、复习时间都被有效利用,没有浪费一丝一毫。
二、你拼命学习的时间,正是你浪费的时间
(一)拼命学习还能不对?
我们有些人或者因为对自己没有信心,或者无缘由的担心复习时间不够,所以总是想拼命的抓住每一分一秒,恨不得24小时都拿来学习,这可以理解。但拼命学习,从态度上讲当然没有错,我们也鼓励努力奋斗,可惜没有方法的拼命,其实是对时间的极大浪费。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属于精力管理问题!
与我同时复习应考的一个同事,平时从走进课室开始就拼命学习,一直到吃饭期间几个小时,除了上洗手间,中途从不休息。困了时,就趴桌子上睡一会。
有一次,我善意的走过去提醒她,说:“嘿,出去走走吧,课间还是要多走走,休息休息,让大脑冷静冷静的。”
她说:“感觉好多东西没有学,心里不踏实啊”。
我说:“学习效率才是王道,只有掌握并记住了知识,我们才达到了目的。你这样太累了,反而记不住!”
当时她是出去走走了,但后来还是一样,我也不敢再叫她了,只能在心里替她叹口气,“因为你自己时不时出去晃晃就算了,还老是叫别人也和你一样?难道你有什么不良居心?”我可不想给人这样的感觉。
结果你知道的。我377分通过了,在当年我们地市公司通过的12个人里,排名第六。而当年全国的通过率大约为11%(A证,民间数据),也就是说,在每一百个考生里,我排名第六。而她,没有考过。事后她感叹:“我都很努力了,但为什么就是过不了呢?”
(二)“序列位置效应”,我们应掌握的第三个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如果给被实验的人读一遍15个互相没有联系且难度一样大的单词,让被实验者记忆的时候,系列开头和结尾的单词比系列中间的单词记忆效果好。也就是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开头和结尾的单词都能记住,而中间的单词就记不住。
序列位置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
那就是“分散学习”。也就是说,我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我们要将每一次学习的时间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的进行。
以一个小时为例,如果我们连续学习一个小时,那么根据序列位置效应,我们就只记住了开头和结尾的一部分内容。如果把这一个小时分成20分钟一段,共分成3段,每学习完20分钟就休息几分钟,然后继续,那我们就可以记住了共6个部分的内容。
那为什么要20分钟作为一段呢?根据前面所讲的遗忘曲线,20分钟恰好是第一个记忆遗忘点,此时我们还能保持70%的记忆量。
此外,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是45或者50分钟为一节课的,这应当就是为了课堂的连续性而将两个小段为合为一节课。而现在流行的番茄钟,基本上也是20或者25分钟为一个番茄钟的。
由上,你知道我同事为什么看起来比我努力,在拼命学习,却“就是记不住”了吧。必要的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学习,不讲记忆规律的拼命学习,其结果反而是记不住,这本质上是对时间的浪费。
(三)你确定你睡够了吗?
除了课间不休息,还有一种拼命学习的情形,那就是熬夜学习,通过减少睡眠时间来增加学习时间。这也属于浪费时间。
《你充满电了吗》一书中提到:“一项研究认为,缺少90分钟睡眠会让你白天的警觉度降低近三分之一。对于你这天要完成的事情来说,警觉度降低如此之多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对于司法考试这种高难度的考试,没有充沛的精力,是很难有效掌握各个知识点的。当年一起备考的同事中,总有几个同事晚上熬夜看书,白天迷迷糊糊打瞌睡。这种状态我们每个人或许都体会过。在这种状态下,看了什么内容,我们根本记不住。
正如在马拉松训练中有“跑休”的概念一样,学习也应当树立类似的理念。跑休,是指训练期间专门安排时间休息,完全不跑的意思,例如每周安排周一、三、五、六跑步,周二、四、日三天就完全不跑。
在马拉松训练中,跑休是训练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在高强度的训练过后,休息是为了肌肉的重组,休息后的肌肉将更加结实和强劲,同时也是为了减少运动损伤。同样的,要将睡眠看成是复习司考的组成部分,让身体得到足够的休息,以便精力充沛的进行新的学习,这和学习本身同等重要。
所以,保证必要的睡眠时间是必须的,它和学习本身一样重要!至于要睡多长时间才是合适的,这要根据每个人的体质而定,有的人晚上睡6个小时,中午再睡1个小时就够了,有的人可能睡得更少。一般来讲,每天睡7至8个小时是比较合适的。像我,晚上睡够7个小时,中午再睡1个小时,共8个小时。
(四)适量运动,真的有必要吗?
适量运动,既是精神上很好的减压方式,也是保持体能和精力的保证。《你充满电了吗》书中还这样写道:
“据2014年的一项研究估计,每坐两小时就会抵消20分钟运动带来的好处是……每小时都动一动,让自己变得更活跃,这样就能让你保持精力充沛……小小的活动不仅对你的体能有益,对你的大脑也一样……你在早上越活跃,这12小时的好情绪越不会被浪费。早上运动也能帮助你在这一天燃烧更多的热量。”
我基本上是每20分钟左右就站起来动一动,看看别人,望望窗外(我坐在第一组最后面一桌靠近门口,这样就不至于影响其他同事),休息5分钟,然后用1至2分钟复习刚才20分钟的内容,接着继续学习。每到45分钟左右,就出去走走,偶尔也边走听歌,反正不再考虑与学习有关的事,休息10分钟。
每天傍晚7点钟,准时到操场跑步5公里。但一定要慢慢跑。我平时一般用23分钟左右就跑完5公里,但司考期间,为了减少身体疲劳,同时为了减压和放松,我有意的减慢速度,用30分钟跑完5公里。每次跑完后都很舒服,有一种刚刚热身完浑身是力、好像有用不完的力气的感觉。
公布成绩后,同事们在讨论我时说:“你看某某,整天都在画画和在走廊里晃悠,这样也能过,真厉害!”
他们不知道,他们看到的画画,是我在用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他们所谓的晃悠,只不过是我严格根据序列位置效应和适当运动原则,在做必要的休息与运动。也因此,我以一种比较轻松却精力充沛又高效的方法,完全掌握了所学习的那些知识要点。
三、你真的需要那么多复习资料吗?
我的经验是:不需要。不但不需要,你真正需要用心复习的资料,一套就够了。
为什么这说呢?引用《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这本书中的核心问题来提问,是这样的:“对于通过司法考试”“我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是什么?为何做了这件事就会让其他事都变得更简单或是不必要了呢?”
(一)我的教训、他们的经验
复习前,我就资料选择问题咨询了两位通过了的师兄师姐。师兄回答,对于法学科班生而言,司法考试弄一套法条及解释就可以了,啥都不用。他就是凭着不停的翻阅法条通过的。师姐回答,就去买一套“××一本通”吧,把这套资料吃透就可以了,她就是凭着那一套资料通过的。
我觉得自己没有师兄聪明,单看法条就能过,所以我采纳了师姐的建议。但当我把资料买回来之后,还是压力山大,因为那一套资料叠放在一起,厚度也接近12厘米。而距离考试只有47天——7个星期的封闭复习,最后一周的周六周日考试,我原计划每周彻底休息1天,后来去外地参加同学婚礼多休息1天,有个外地同学过来聚会又多休息1天,故休息了8天,实际复习时间39天。
于是我就从出题分数最多的刑法、刑诉、民法、民诉等科目开始入手复习。以“书本+思维导图”的方式学习,并严格按照前面所提到的方法安排复习时间。
3天后,根据学习完的内容,原计划的学习任务根本就无法完成,于是调整计划,将学习内容仅限于出题分数最多的章节。
又3天后,实际的学习进度还是无法完成计划,于是再次调整……距离考试还有二周时,我只学习了计划的五分之二内容。不是复习资料的五分之二,而是计划中重点内容的五分之二!
于是果断放弃原计划,不再学习该套资料,而是采用当时其他同事普遍使用的“讲义+音频”的学习法,但我对部分内容还增加了思维导图。
利用最后的10天,集中学习还完全没有开始的法理、宪法、三国法、商经、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法制史、第四卷答题技巧等内容。资料是各个培训中心的“冲刺班讲义和音频”。
惊人的投入产出比!你真的只需要一套复习资料
成绩公布后,我第一卷114分,这全部是最后10天冲刺的结果啊,惊人的投入产出比!而第二卷才92分,第三卷90分,第四卷81分。
由上可知,我后期用了约25%的复习时间,获得了40%的分数(第四卷有近一半分数也出自最后10天的复习)!而前期用了75%的复习时间,才获得了60%的分数。
(二)那需要一套什么资料就能保证我们通过司考?
结合我第一卷成功的经验和其他通过的同事的经验,我建议选用一个培训中心的一个系统班的讲义和音频就足够了,至于新法补充、第四卷答题技巧、真题模拟与分析等,到时根据考前信息随便选一两个音频和讲义就可以了。至于要选择哪个培训中心的资料,我觉得都差不多,众合、万国、指南针等都可以。
选定资料后,我建议采取的学习方式是:用1.5倍的语速听,边听边在讲义上做笔记,补充个别信息。听不懂时就重听,一直到听懂为止。若还是不懂,可以参考其他复习资料,例如“三大本”等。
这个过程要严格遵守前面提到的学习和休息时间。当学完一个学科内容转向另外一个学科时,就按照遗忘曲线规律写上复习的时间。复习时不再听音频,只看讲义或者思维导图,也就是说音频一旦听完就没用了。
(三)你真的保证我只需要重点复习一套资料就能通过司考?
我不能保证你一定能过司考,但我上述建议,除了是我和我所知道那些已经通过的人的经验之外,至少还有两个理论可以支持我的上述建议。
你将二八法则运用到复习中了吗?
二八法则,估计大家都知道,也叫二八定律、帕累托法则,在这里就不赘述了。问题是,要怎样运用到司法考试的复习中来呢?
在复习资料的选择上,就选择能够产出80%分数的那最重要的20%的知识要点,也就是我在前面强调的只需要的一套资料,其他资料作为辅助,或者是对这20%的资料作补充,或者是对这20%的资料进行解释,帮助理解和掌握。
在复习精力的分配上,就将80%的精力投入到那20%的一套资料上去,力求完全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并保证能够在考试时清晰的回忆起来。然后将剩下的20%的精力,有选择的关注一下其他的80%的资料。
刻意练习,提示你只需要培训中心的一套资料
畅销书《刻意练习》里面,指出刻意练习有四个原则,其中第二个原则是:尽可能找到这个领域中最优秀的专家,或者高手,或者经典书籍。
根据这个原则,就司法考试而言,那些培训老师,浸淫在这个领域十几年,他们足以指导我们通过司考,他们就是这个领域最优秀的专家,他们的讲义,就是最经典的复习资料。
以我为例,三国法我只听了杨帆(女)的一套冲刺班讲义和音频,总共只有二十几个音频,不到30页的讲义,半天就学习完了。而就这半天的学习和后来每次几分钟的复习,让我把三国法近40分的题目几乎全做对了,这也是我第一卷分数较高最主要的原因。
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还舍得花钱(随便报个班,费用都过万)去参加培训班,那最好了,参加这些培训班确实能够让你增加通过的几率。但绝大多数人都没有那么多时间,也未必都需要去参加。
就我而言,如果自学就能通过,何必去花那个钱呢?此外,即便参加了,也未必能过。我一个师兄第一年没过,第二次报了个班,还是没有过,第三年继续自学,过了。
所以,你需要的,只是这些培训中心的那些著名老师的讲义和音频就够了,他们可以给你最全面、最专业的指导。而这些资料,无论是“万能的淘宝”,还是一些网站,都很容易、很便宜就可以获取。这也是我建议只重点复习一套系统培训班讲义和音频资料的原因。
四、你完全可以参考我的时间管理、精力管理和复习方法
前面三部分内容,我已经将最重要的时间管理、精力管理和资料选择的经验都告诉了你,为了让大家对我的时间、精力管理有一个更详细、直观的了解,以下,我就把我的情况,毫不保留的全部告诉你:
(一)我复习的每一天,是这样安排的
8:00-9:00,起床、洗漱、早饭、开车到课室
9:00-10:30,复习前一天的学习内容以及轮到当日复习的内容
10:30-12:00,学习新内容
12:00-12:30,午餐
12:30-13:30,休息:散步、看其他无关书籍、听音乐等
13:30-14:30,午休,即便睡不着也闭目养神
14:30-17:30,学习新内容
17:30-18:00,晚饭
18:00-19:00,学习新内容
19:00-20:00,跑步5公里,洗澡
20:00-23:30,学习新内容
23:30-凌晨1:00,整理,安排第二天学习内容,回家,睡前仪式
1:00-8:00,睡觉
这样下来,每天大块用于学习和复习的时间大约为10小时30分,午休、跑步、睡觉完全服务于这10个多小时的复习。
(二)复习39天,我是这样走过来的
8月1日至9月2日,复习27天,按照原计划,集中精力,选取重点章节,复习教材“××一本通”,按照“教材+思维导图”的模式。
事后证明这种模式在材料选择上是错误的,如果时间足够,倒没有问题,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这种模式还是属于抓不到重点。
9月4日至14日,放弃原计划,按照“音频+讲义+部分思维导图”的形式,加快补充第一卷、第四卷的内容学习。事实证明,这种模式是最合理的,因为那些培训老师已经为你总结出了最重要的知识点,而且用最简单的方式教你怎样掌握和运用。
这期间,9月5日,我按照正式考试的模式,培养考试的状态,认真做上一年的真题,上午一科,下午一科,晚上一科,第四卷没有做。考试结果很差。成绩如下:
第一卷82分,第二卷79分,第三卷61分,共222分,要通过考试,意味着第四卷要考138分,此时距离司考仅剩11天,就这个成绩,要通过司考,几乎不可能。
但我依然觉得信心满满,因为刚开始冲刺第一卷和第四卷的学习,相对于总共才39天的复习时间而言,还有11天,时间也不少了。
9月12日,同样按照正式考试的模式,认真做上两年的真题,上午一科,下午一科,晚上一科,第四卷没有做。成绩如下:
第一卷85分,比七天前进步4分,第二卷96分,比七天前进步17分,第三卷75分,比七天前进步14分,共256分,比七天前共进步34分,要过司考,意味着第四卷要达到104分,此时距离正式考试仅剩4天。此时已经看到了通过司考的希望,对于主观题,当时我挺有信心,虽然最终的结果大跌眼镜。
真题是一定要做的。做了真题,才能对司考有个直观的感受,对自己的水平有个客观的把握。但什么时候做真题,建议大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
9月15、16日,不再复习新内容,而是将37天所学习的内容,从头系统的过一遍,遇到还不牢固的知识,就赶紧补补,保证这37天所学的知识,能够牢固掌握,凡是从这其中出的题目,都能找到知识点进行运用作答。
9月17、18日,轻松走上战场……结果,你已经知道了。
五、你懂得完全控制考试进程的“精神影院”法吗?
这部分内容和复习没有任何关系,但却是你一定要知道的
每次大型的考试,都会发生考生迟到、忘记带准考证、忘记填写姓名、来不及填答题卡或者临时生病、发挥失常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保证考试能够完全发挥你的水平,以下提到的“精神影院”法是你一定要掌握的。
关于“精神影院”法,我在上一篇文章《一直到学会这两招,我才真正克服恐惧,面对千人讲台也能侃侃而谈》里有详细介绍,大家有兴趣可以详细看看,在此不再展开。
让两天的考试过程,完全听你指挥
在考试前应用“精神影院”法,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提前熟悉考场。确定你住的地方以及到考场的距离,从住的地方出发,选择考试日你要选择的交通方式,实地到考场,测试一下时间。到了考场后,看看环境,了解自己所在的考室及座位(有的可能要考试当天才能看到,这意味着你要预留找考室的时间),并由此确定自己第二天起床、吃饭、出发的时间。
二是将自己从起床到到达考室的过程完整的想象一遍。考试前一天晚上,将这个过程想象一遍,想象的过程越详细越好。以我为例,我在考试前一个晚上是这样在脑袋里放电影的:
根据前面到达的时间(留存塞车等弹性时间)设定起床闹钟,想象闹钟响了,醒来,躺着恢复思想几分钟,然后起床,穿上昨晚准备好的衣服,洗漱,带上昨晚准备好的铅笔、橡皮擦、中性笔、准考证、手表等物,出门早餐,走路到考场,根据指示牌迅速找到自己的座位,放下物品,出考室走走,放松,在考试铃响之前上洗手间,回到座位。
三是将自己坐定座位到考试结束的过程完整想象一遍。
以我为例,我是这样想象的:答题铃响前,老师宣读纪律,发试卷,检查试卷,填好准考证号及姓名等,先看试题,默记自己的选择但不动笔,铃响,开始答题。
从第一道题开始往下做,有把握的题目,答题后就在序号上面打一个“√”,对于没有把握的题目,也根据自己的理解先答题,然后在序号上面打一个“”,对于完全不会的题目,先跳过不答,并在序号上打一个“×”。每在试卷上选完一类题目(单选、多选、不定项),就开始先填涂答题卡。
第一轮做完后,再做前面不会做的题目,这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答题技巧直接选出答案就行。然后检查是否全部都在答题卡上填涂完成。
到了此时,基本上就剩下30-45分钟了,此时稍作休息约3-5分钟,然后开始检查有把握的题目,因为会做的,就要争取拿到分,避免马虎大意而做错。如果还有时间,就要检查没有把握的,对于完全不会做的,就不做检查了。
现实将会与你脑中播放的电影一模一样
一旦在考试前按照这种方法播放了电影,那么,两天考试的过程和结果将会和你的想象一模一样,连你挺直的腰身自信的姿态,都会在考试中一一表现出来。
六、从这里开始,你将走向无所不能
司法考试作为我们国家的“第一考试”,或许我们没有必要赋予它太多的意义,但如果一个人能够通过司法考试,我恰恰认为赋予它再大的意义也不为过。毕竟,这是一个通过率只有10%左右的国家级考试(2007至2010年超过20%畸高通过率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
我一个领导,考了六次,最终通过。我知道的一个老同志,考了十年,才最后通过。从他们身上,司考,你说有什么意义?
我一个师兄,第一次考了356分,第二次考了359分,第三次放弃了,他说,他能给司法考试的时间,就是两次。从我师兄身上,你又看到了什么意义。
那么,司考于你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呢?如果说它是一座难以翻越的大山,那么,我认为你征服它了,你所拥有的意义就是:“司法考试我都能够通过,还有什么考试我不能通过呢?那还有什么我想要实现的目标实现不了呢?”
对我来说,这只是一个相对重要的考试。但在考试前,我就赋予了它同样的意义,我要用行动来证明,只要我想要实现的目标,就没有我实现不了的。所以,我对自己的复习过程进行了客观的记录和保存,而这,也是大家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
感谢前人的研究,感谢前人的总结,我才能利用这些方法,高效的完成了复习,并顺利实现了通过司考的目标。随后又用10天时间通过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的考试。
几年过去,我一如既往的走在自己选定的路上,奋斗的同时也间杂着迷茫。但还好,感谢上苍的眷恋,我想要的目标都一一实现了。
但愿你也一样,用正确的方法,付诸行动与努力,那么实现目标就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今天,距离今年的司法考试还有8个星期,比我当年开始复习还多了一个星期。亲爱的,你是否也准备试一试呢?说不定,奇迹,就在此刻开始,由你创造。
相信我,你能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