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末必无邪
办公室里,正与学生谈话的同事一下提高了声音:行了,你不用再解释了,去打电话,让你家长来吧。
学生出去后,同事生气地说起事情的起因:这位李同学委托王同学帮他打杯水,可能是人多水杯又烫,结果王同学把李同学的水杯掉地上摔碎了。于是李同学就让王同学赔他25元钱,王同学也给了。可是李同学又要求再加10元,王同学不给,结果他就动手推了王同学,而王同学也就还手打了起来。老师对李同学说:是你让同学帮忙打水,他不小心打坏你的杯子,你让人家赔,这是不对的,而因为这事动手,就更不对了。没想到李同学竟然非常“理直气壮”地说:他打了我的杯子就得赔我,我觉得25元要少了,不够怎么办?35也不一定够。
真是不讲理的“逻辑”呀!这是什么孩子呀?
另一同事说:昨天我们班还有一件让人生气的事呢。一个住下铺的同学,不让上铺的同学踩他的床上床,不让踩怎么上呀?结果上铺同学踩着上去后,他拿着一杯水就倒在上铺的床上了。你们说这会儿的孩子怎么这样呀?一点善良纯真,一点同学情谊都没有了。
又一个做班主任的同事说:今天早上学校有歌咏比赛,昨天晚自习班长布置时,我正好走到教室后门,班长说:明天大家都穿夏季的校服,5:45一定到操场,为了班级荣誉请大家一定做到。刚说完,我就听到一个同学说:你给大家磕三头吧。接着就有孩子跟着起哄。哎,大家说这群孩子什么心理呀?这还是为班级的事。真是一点集体荣誉感也没有了。
我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可是,在中学待了二十几年的我,真是觉得孩子们的变化太大了,有些孩子在小学阶段甚至更小的时候,就埋下了问题的“祸根”。我们大都认为,孩子天真无邪,每个孩子都如同一片净土,可以充分信任并顺其自然成长;我们常常会“大人不计小人过”地原谅孩子的种种无聊甚至邪恶的行为,却不知道,大人的轻信,大人的姑息纵容,混淆了孩子的善恶、是非标准。
其实,无论成人,还是孩子,原则是明确的,底线是不容触犯的,善恶的标准是不能混淆的,是非更是需要明辨的。如果一个孩子不能明辨是非和善恶,那么他的行为,就常常偏离在正常的轨道之外。
天真,未必就一定无邪。我们可以相信孩子,但一定不能一味姑息。如果我们不能引导孩子从小向善向真,时间,未必能够使一个天真的孩子,顺理成章地长成为一个好人!我们如要不能从现在的果看到过去的因,也就不能从现在的因看到未来的果。
所以,我们,尤其是家长,一定要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不善”“不美”,一定要及时地引导,让孩子向真、向善、向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