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01 122天 又一“巨头”点名了
今天吧很多时间都放在了了解这家神秘的HX。
HX的boss被带走了是早上最轰动的新闻。之所以不写这个名字,也是知道如果写清楚的确不是太好,这点也很值得玩味,大家总是知道哪些东西该说、哪些东西不能说、哪些东西被监管,哪些内容又在风口浪尖上。似乎懂的人不在少数,而越来越多的简化缩写代号,其实也是有一点点的小悲哀。这是题外话,回到正题。
HX的了解是因为我的那个炒比特币的前同事在这家公司。加上之前我和一些银行也聊过一些事情,其中提及这家企业的时候,他们的一致回复就是“对于说不清、看不清的,我们一般还是谨慎为好”。不得不说,金融业真的是触及真实消息和事物本质最快速、最直接的一个行业,外资银行的表态不是没有他们的道理。随后的确我也道听途说了一些内容,但是不会想到今天会把他们的大boss带走。
最直接的后怕是,年前我们想筹措的短期融资就是来自于HX系,本来还遗憾于在资金到位的临门一脚出了点差错,但是现在看起来应该是万幸。事实证明,没有什么天上掉下的馅儿饼,一旦有大幅偏离市场基准的套利空间,一定要多加小心加以甄别。当然,这个甄别的能力要求远远高于我现在的水平,所以还是要地方年轻冲动和经验不足对自己决策造成的虚幻效应。
HX虽然现在还不能盖棺定论最终是什么样的下场,但是着7年来突飞猛进的发展,从只有30来亿人民币规模到去年430多亿美金,登上全球500强200多名的位置,这个速度之快的确罕见。当然,对于我来将,只要取其精华、摒弃怀疑、去其糟粕就好了。
会玩金融的公司和会做公关的高层,似乎是这个企业最核心的两把利器。当然从系统层面,随意的加杠杆、虚增收入、借壳下蛋的行为的确会产生风险隐患,但是单从企业个体来看,在市场配置需求创造了这样一个空间时,从商业本质趋利性的角度来看,HX做的并没有太多原则上的失误。毕竟市场和商场上只有两个结果,赚钱了、赔钱了。除此之外的光环或者附带效应,只不过是外围因素罢了。
暂且不说企业背景的各方风声,只是从他们成功的信用证套现和大企业关联贸易套现这两个角度,就足以看出HX的本质从来都没有定义为自己是专属领域的公司,趋利性得到了极大的释放。而在这个背景下最关键的是能从国际、国别背景下找到那个灵活的空间,以及敢于去做出超过自己能力的决断。
不成功、便成仁。这句话如果用在这个企业这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的确不足为奇,他们是甩开膀子放肆干,HX的每一步转变其实都映射了当时年代背景下最为核心的一些资源错配的问题。
所以引申来看,大企业大到一定程度,它不仅仅只是在贸易、盈利、就业方面发挥了作用,更为关键的是,它和这个社会形态、资源配置、乃至政治影响都会产生错综复杂的相互关联关系。
有些事情不能清楚的讲出来,因为一旦这样的事情发生,就会有人在借力做文章,我也没有太多甄别的能力,所以不好站队来固定自己的思维和判断。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听话的孩子不会成长为中流砥柱,而敢于钻空子的瓜娃子,才是时代弄潮儿。
写个30岁:
今天还额外收到了猎头的两个职位推荐,都是比较高的薪水。
应该能预见的是,未来10年我庆幸可以有一个大的、好的时代背景来消除自己就业方向上的顾虑,但是对于工作的理解应该越来越清楚的感知到,自己和它的牵制效应不应该那么强。给工作带来最大的价值是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事方式和资源积累,因此无论在哪个行业做什么工作,不能放松和放纵自己在短暂时间里因工作而逐渐习惯行沉淀的思维。保持自己思维的独立,哪怕丧失一些对企业文化的忠诚,也是一件好事。当然,对企业文化的不认同并不代表对自己良知的失守,商业规则和工作习惯仍要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要坚守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