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会接到几个“服务电话”?
你喜欢他们的“服务”还是......
反正我是每每接到服务电话都会更加方反感。
此文送给电话销售或服务的人员,看似骂你们(他们),其实是帮你们。(我不是咪蒙那样以纯中伤发泄为噱头和乐趣的人。)
骚扰电话
今天比较清静,中午12点到下午3点我收到了3个“服务电话”。这是我设置了智能拦截,再加上常常对“服务电话”直接了当表示“请不要给我电话”后的结果。
第一个电话标记“骚扰”,直接挂掉。
第二个电话把我从午休中吵醒,劝我考虑矫正牙齿。这是曾经接触过的机构,我没有直接拒绝,而是告诉她上次他们说国产方案不合适我的病情,而进口方案太贵,我暂时没有预算,过段时间再联系。而对方开始劝说我矫正的重要性,推荐他们新来的医生,劝我再去机构“看看”……
为什么在了解了我的情况和期望后,不能愉快地记录下我的需求,告诉我“下次打折的时候通知我”或者“过段时间再问我”,而要劝我再次去“看看”呢?
刚睡下,第三个电话又来了,告诉我移动欠费了好几百。我的移动手机停机了三四年,居然到去年一直在产生费用,而他们查不到我当年去现场办理的停机记录。我最近想重新开通一个月号码(用来迁移数据),他们居然“翻旧帐”整出来这摊事,似乎要告诉所有终止移动服务的人,他们都不会让你舒服地离开。服务人员“亲切”地告诉我,我要办的事办不了,温柔地提醒我“处理一下”欠费。“处理一下”,我选择处理的方式就是先写到公众号里。
以上电话不会让我烦,因为每天都是这样。
但很少“服务电话”让人感受到他们在听你说话,真是个机器人,照着规定,照着套路,照着台词,自说自话。
更典型的例子
三点后,我准备写作,接到第四个电话,银行来的。
服务标准:“请问您是XX先生吗?”他们总喜欢这样的开场,昭示着接下去要推销。
“是的”我回答。
“我是XX银行XX客服,工号XXX,今天非常抱歉打扰您……”我听到这里从来没觉得他们真正发自内心抱歉过。
“不好意思我现在要写作,有什么事请您快点说?”
“哦!看来XX先生现在您的工作非常繁忙呀!您是我们尊贵的客户,我们只是要对您进行一次电话访问服务。那么介于您非常的繁忙,我们准备更换一个您方便的时间再次进行回访?您看我们……”
“再见!”我真不明白为什么一句“不好意思,那我们回头联系”可以被他们说成一篇600字以上的高考作文?
我还常常接到这样电话:“您好,这里是办理专业银行贷款的。请问您需要贷款吗?”
且不说我的信息你是怎么知道的,就这几百家都完全一样的说话文本,还有不少服务员慢条斯理明显在念稿子,真觉得他们和机器人没啥区别。
不仅仅是电话的问题
做这样工作的人,内心是多么机械?但“电话人员”只是个缩影,想想其他岗位,难道不也是这样的吗?
最近回顾我们团队和客户的交流,出现很多这样的句式“我明白你的顾虑,但是……”“我明白你的心情……只是……”这是我教育团队成员跟人沟通的时候要去看见对方的心情和需求,最后执行下来成为的模式。当然,有一次客户听了后大发雷霆。
一些本来是对外服务的窗口岗位,往往因为“生意不愁做”,说话就变成套路不走心。我接触过的某些物业管理、某些国企、某个著名的创意平台、某些政府服务部门……满口“这是规定”、“自己去看规定”、“回去等通知”、“不好意思办不到”……
就算一些曾经“优秀的服务”,一旦“轻车熟路”上正轨后,也不走心了。
“走心”在当今社会渐渐成了种稀缺资源,人们天天见人,但见不到人心,社会协作把人异化成了大机器上的零件。服务跟内心没关系,只是一个“标准”,甚至利益满足到了一定程度就没有兴趣保持这个本来就不走心的标准了。
综上所澍:潜伏的危机
人工智能会给社会带来巨大变化,它会替代很多人的工作,也促使我们反思怎样才不会失业。
前段时间和团队成员反思与人沟通的模式,得出的结论是:不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工作是走心的工作,不是重复的、没有灵魂的工作。核心点不是工作,而是人。将来需要的是有灵魂的人,是活生生的人,更是有信仰的人,是目中看得见别人的人。
那些看工作为利益,或者看工作为任务的朋友们,这样做太过容易,但也太无聊,只会造成你们精神上的懈怠和懒惰。等人工智能发达后,它分分钟超越你几十年的老油条经验。
所以我想说,各位,你们说话能不能走心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