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与被看见----我们的思想,还要被高考“禁锢”多少年?
中午朋友问我“高考了,你没有什么感想吗?”
“我说没有什么感想”,细数来我已经考完18年了。
自己真的没有想这件事,只是在思考我的下一篇文章。
下午,自己微信的群里不约而同的讨论起高考的话题。
很多人说了身边人的例子,从农村走出来的同学回到家乡聚会,发现通过高考的同学生活水平明显要高,而没上大学的很多都在家乡重复着父辈的生活。
的确,几乎所有人都会发现这样的身边事。
仿佛,高考真的是中国人改变命运的大机遇。于是,多少年来,还在持续着高考喜怒哀乐的青春,一方是怒放的喜乐年华,另一方是落寞的悲愁时光。高考如同矗立在成功路上的石门,走过去的人充满了希望,被阻拦的人要么重头再闯,要么接受无法改变的境况,重复自己父辈的生活,不敢想象理想,每天思虑如何维持自己的生计。
看不见与不被看见----人生的改变,是自身的学习与创新的思想!
看似高考带来的人生改变,其实大多数人没有看到高考背后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让人不同的不是“大学”,而是大学的生活。
一室挚友的交往
四年求学知识的海洋
开阔的思想与梦想
源于兴趣的实践
也许我说的并不全面,我觉得让一个人改变命运的,正是这些经历与努力。高考失败,我们能否去尽可能拥有这样的一场经历呢?
的确与大学相比,自己需要更多的努力和付出去拥有这样的经历。但是知识越来越廉价,世界越来越透明。我们可以改变的比想象的多。
社会与个人,谁先发生改变----改变者与不变者持着相同的理由
家长都认为上大学才有出路,孩子认为上不了大学就没有出路。所以,没有考上大学的孩子,没有自信,没有尝试新生活的勇气,当然也没有学习的动力和行为。
家长对成绩的渴望,也让考不上大学的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人生处处是学问,可是很多孩子忘记了学习的感受,只是学习的奴隶。
一个闭环,禁锢了我们一个民族的创造力,唯考试论下的家长,造就了唯考试论的孩子,也就只会呈现唯考试论宿命的社会现象。
有人说社会环境就这样,不是我们个人可以改变的。
想改变,只需要我们开始。至少可以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家庭,改变自己的孩子。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是几岁学英语,不是几岁钢琴八级。真正的起跑线是觉醒的父母,是不焦虑、不恐惧、不攀比的父母和家庭。学校的老师浮躁、我们自己浮躁、社会浮躁,孩子是习得性无助。从我们自己做起,做些改变,关注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关注孩子的名次。培养孩子自己的生命力。
当父母用焦虑、对未来的恐惧来思考孩子的问题,之会产生浮躁而且功利的想法。换个角度思考问题,生命到底为了什么?如果我们现在是孩子,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爱?现实的压力,让我们失去了思考的能力,觉得自己无法改变社会,于是不改变。
社会是什么呢?社会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改变一个,改变两个,改变的人多了,社会也就改变了。
所以,到底是社会改变了,人才改变,还是人改变了,社会就改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