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从心智成长的角度来谈自我积累。作者通过自己职业生涯中遇到的事例,告诉我们:如何打开心智,如何运用心智来和时间做朋友,从而开启人生的成功旅程。
1、一个人过了一定得岁数之后,长相就不那么重要了,甚至会被另外的东西完全代替——表情和神态。
2、真爱的定义就是你心甘情愿地在另外一个人或一些人身上投入时间和精力,甚至不求回报。
3、养成不怕麻烦的性格,才可能拥有耐心。耐心则是在任何工作、学习上获得成功的前提。
4、相信积累的力量,本质上就是相信复利的力量。
5、你比别人强一点根本没用,真正有用的是你比别人强很多很多。
6、要提高自己的社交质量,最好将时间和精力更多的倾注在"把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这件事情上——哪怕只在某一方面。
7、真正的成功者,在关注"开源"的时候,会并不吝惜金钱地合理"节流";在关注"节流"的时候,也不会忘记"开源"的重要性。
8、想办法提前预知自己需要掌握哪些技能,再确定它们是自己可以通过练习真正熟练掌握的技能,而后制定长期计划,一点一点稳步执行。
9、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去做,做很久很久。
10、不管怎样,挑出一件你认为最重要的事情,然后给自己做个时间表,保证自己在未来的一个星期乃至一个月的时间里每天至少专注于这件事情2小时——当然,如果能做到专注3小时更好。
11、如果我们一整天都在做那些非常重要但可能并无乐趣的事情,那就意味着,我们已经完全摆脱了大脑的控制,进而成为大脑的真正主人了。
12、当我们不停地鼓励所有人的时候,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我们自己,因为最终我们会发现,自己开始进入一种他人无法想象的状态,成为一个不需要他人鼓励的人。
13、嘲弄别人"弱"往往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强",而真的"强"是不需要证明的,需要证明的"强"其实是清楚自证的"弱"。
14、如果谁在所有该自别的时候竟然不自备,那他就真正扭曲了自己。
15、所有的魔术,都是通过并利用我们感觉的缺陷或者盲区达到神奇效果的。
16、真正的关心最终只有一种表现:为某人某事心甘情愿地花费时间,哪怕"浪费"时间。
17、尽管绝大多数人不愿意承认,但他们的所谓"友谊"实际上只不过是某种意义上的"交换关系"。可如果某人自己拥有的资源不够多、不够好,那么他就更可能变成"索取方",做不到"公平交换",最终成为其他人的负担。这个时候,所谓的"友谊"也就慢慢无疾而终。当然也有持续下去的情况,但与其说这是由于另外一方珍视友谊,还不如说这是另外一方在耐心等待下一次交换,以实现"公平"。
18、所有的人都喜欢并重视甚至偏爱一种交换——公平交换。
19、浪费生命、虚度年华的人,有个共同的特征——他们拼命想控制自己完全不能控制的,却在自己真正能掌控的地方彻底失控。
20、"成长"则是与自己比较——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明天的我和今天的我之间的比较。后一种比较显然比前一种对个体来说意义更大,也能够带来更加踏实的幸福感。
21、在很多人眼里,所谓的成功,不过是比较的产物。
22、因为在他们遇到挫折或者面对那些由自己曾经的错误决定带来的惩罚的时候会非常痛苦,而这种程度的痛苦,必然被他们的大脑自动列入"遗忘"的序列,并在他们的大脑里消失。
23、一旦我们学会在痛苦出现的时候运用心智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去,痛苦就几近自动消失,而且在它被我们重新注意之前绝不会回来。
24、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坚持,其实就是重复;而重复,说到底就是时间的投入,我是说,大量的时间投入。
25、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26、所谓"没兴趣",往往不过是结果,如果将它当作"不去做好"的理由,最终的惩罚就是大量时间白白流逝。
27、如果你被逼着去做自己能做好的事情,应该也会有些兴趣的。
28、对一个人来说,某件事情只要能做好,并且做到比大多数人好,他就不会对那件事情没兴趣。
29、这些人其实并不是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没有兴趣,而是没有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
30、要不断地寻找你自己,那个真实、无限的"自己",才是你的导师。
31、遇到不理解的问题,遇到不确定的想法,最好马上记录下来。不一定非要急着获得答案——马上获得解答往往是不可能的。
32、读书,其实不见得一定要有目的,随意闲翻同样有益——有用的知识经常是偶然获得的。
33、实际上,"确定"常常是永远也做不到的,所以,在运用已有经验的时候,怎么小心都不过分。俗语"小心驶得万年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可惜,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
34、摆脱经验主义,不仅需要对道理本身的了解,还需要勇气。其实,求知的路走到一定程度后就必须依靠勇气,而非智商。
35、为了保证沟通顺利,往往需要添加一个验证机制,或者说反馈机制。
36、大多数人的大多数看法,基本上都是被灌输的,只不过对他们来说,那些"想当然"的看法早已与他们共生多年,不分你我。
37、看法只是对事实的"理解"而已,"理解"本身又不一定可靠。
38、绝大多数人只不过是环境的产物而已。
39、"自以为是"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阶段,因为每个人生来都以无知为起点,而成长之路原本就是求知之路。
40、很多人所谓的"无法控制情绪",其实只是想不明白而已。另一个说法很形象——想不开
41、我个人认为,在分享知识的时候,"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是正确的;而在日常交流中,这个原则的适用性非常差。
42、我一直觉得"攒人品"的说法不仅是有趣的,还是相当精巧。
43、一定要想办法不时做出令人敬佩的事情。这样就会有人主动找你做朋友。
44、倾诉其实只有两种:第一种是不顾一起地说出来(例如在教堂里隔着纱窗向神父忏悔),第二种是讲给喜欢听的人。
45、说者的语篇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事实和看法。如果是事实,那么我们就要花时间想想"他所陈述的内容真实性如何"。如果是看法,那么我们就要花时间想想"他的这个看法/意见的根源在哪"。
46、排斥状态会使一个人处在永无进步的状态,因为拒绝接收,所以无法接受——"接收"并不等于"接受"的道理不是每个人都懂(这也是一个简单而有实用的判定类知识)。
47、为了真正做到有效倾听,最需要克制的就是"过早质疑"。
48、在生活中,有些人比另外一些人更懂得"眼见不一定为实"的道理——这就属于判定类知识。
49、倾听能力的强弱,几乎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为绝大部分时间里,任何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听某些人的话,或者,反过来,依赖某些人听他的话。
50、"要是……就好了!"这个句型是用来表达后悔情绪的,而"后悔"是最浪费时间的——无论如何,这种情绪都于事无补。
51、人们总是喜欢用善恶区分一切,但这其实是一件很无聊的事情,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更有意义的区分是"强"与"弱".
52、成功者在给他人讲述自己的成功经历的时候,往往会有意无意地掩盖那些令他们追悔莫及的错误。
53、只要不是在特殊的极端情况下,任何人都没有权利要求他人讲述事情的全部细节。
54、相信我,如果仅仅用财富、权力、地位来衡量成功(即世俗意义上的成功),那么所有的成功背后都有数不尽的磨难,同时,也往往充斥着大量不可告人的细节。
55、分不清"感悟"和"道理"是很危险的,不仅误己。还可能误人——好心办坏事的往往都是那些分不清"感悟"和"道理"的人。
56、一旦意识到对立论证的存在,应该"哪一个更合理、更现实就接受哪一个",而非"哪一个更积极就接受哪一个"因为后者只是自我欺骗而已。
57、实际上,所谓的"情商",从根源上朴素地看,还是思考能力问题。
58、一个人如果不做事,是不会暴露自己的缺点的,因为人只有在做事的时候才会暴露缺点。
59、"恐惧情绪"——喜悦会使一个人停下行动去享受喜悦,而恐惧却恰恰相反,会引发一个人马上采取行动去避免危险。
60、"自证预言"——如果人们相信某件事情会发生(事实上其原本并不见得一定会发生),那么这件事情最终真的会发生。
61、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最好先去读一下该学科的发展史,这是最好的起点。可惜,大多数人一直讨厌历史……
62、母亲教我"读教科书,要先把所有概念都记下来,暂时不懂的就死记硬背。把概念牢记于心,就可以通过以后的学习和实践反复审视它,并形成透彻理解"
63、学习任何知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搞清楚它所有的基础概念。
64、"很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然后戏谑道,"实际上,他们确实死得很快"。
65、首先要了解:权威不一定等于正确。进一步要明白:就算权威正确,也只是权威表达了正确,而非正确属于权威。
66、没有哪个人可以长时间忍受失望。这样看来,曾经的放弃,往往不是因为没有毅力,只是因为对时间和进展的关系理解错误——在频繁失望甚至绝望的情况下居然坚持了那么久,我们原来是这么地有毅力啊!
67、一个有着这样良好记录习惯的人会获得他人无法拥有的处理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反刍"。
68、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之后,真正的学习才算开始。
69、除了"文学"。文字还有更多其他的责任,如传递信息、积累经验、共享知识等,而且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后者可能更为重要。
70、阅读是能够识别文字的人接收信息的过程,故在阅读之前就肯定要有一个甄别所接收的信息是否可靠和有效的过程——这显然要依赖长期培养的甄别能力。
71、本科教育之"本"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理论上讲,一个人本科毕业之后,应该有能力自学他所需要的任何知识。
72、优秀的领导你,能够把人们带到他们想去的地方;而卓越的领导,能够把人们带到他们应该去但没想过要去的地方。
73、很多时候,人们的善良来自于软弱,而他们的残暴只不过来自于恐惧.
74、很多今天看起来没什么道理的传统,当初确实曾经正确或者曾经最接近正确。
75、一个人最终成功的关键,并不是因为他曾经精确地计划过自己的成功,而是坚持。
76、行动时改变自己的众多方法中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
77、一般来讲,期限越短、内容越清晰,目标就越容易实现。
78、无论变化多快,计划总是要有的,只是在制定计划地时候,应该考虑到变化,应该以自身的情况分析自己究竟适合制定多久的计划。
79、如果不开始行动,就根本无从判断目标是不是确实可行,或者反过来,目标是不是确实不可行。
80、判断一项任务是否"真的重要"其实只需要一个标准:这项任务的完成是否确实对达成目的有益。
81、我有个朋友叫做时间,她跟我真可算作两小无猜,可她默默陪了我许多年之后,我才开始真正认识她。她原本没有面孔,却由于我总是用文字为她拍照,因此可以时常伴我左右。她原本无情,我却可以把她当做朋友,因为她曾经让我明白,后来也总是经常证明,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我付出耐心,她就会陪我甚至帮我等到结果,并从来都能将结果如实交付与我,从未令我失望。
82、接受惩罚往往是积累经验的起点,甚至是唯一的起点。
83、做事情的时候,肯定会遇到困难,事情越有价值,困难就越具规模。遇到困难的时候,心平气和地面对就好,因为这只不过是生活常态。
84、原本做的准备根本不能解决问题,因为"经过准备的就不再是问题",而真正遇到的问题个个都是之前不曾想象抑或无法想象的,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往往会产生新的问题……
85、大部分人都多少有钻牛角尖的习惯,只是程度不同——因为对未知的恐惧早已根植在人类的基因中。
86、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时刻忍耐各种各样的不完美,否则事情根本无法完成。
87、只要努力,只要勤奋,机会总是存在的——我们必须要相信这一点,最好相信到毫不怀疑。
88、积累多的人之所以稳健,是因为对他来说,"我要"的欲望可以用"我有"的东西来满足。
89、大多数人之所以会浮躁,是因为他们一无积累(或者积累太少,几乎无法换取任何东西),二无方法和经验(所以求而不得)。
90、心智真正成熟的人在一些情况下能够做到无须亲自经历,仅凭思考就得到深刻的体会。
91、骗子想要成功行骗,必须把想让别人相信的谎言掺到大量的真理之中。鬼话连篇是骗不了人的。
92、一个人的心智就是其过往获得的一切知识及经验的总和(包括基于这些知识和经验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
93、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94、被灌输的观念,越是错的,越有惊人的繁殖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愈发顽固,直到最后,它能在不知不觉之间蒙蔽一个人,使其失去心智成长能力。
95、人们很难接受与已有知识和经验相左的信息或观念,因为一个人已有的知识和观念都是经过反复筛选的。
96、只有想清楚了,才有可能写清楚。想不清楚,连写出来的必要都没有。
97、人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却又各自生活在自己的那个版本之中。改变自己,就意味着属于自己的那个版本的世界将会随之改变,其中也包括时间的属性。
98、写字的快乐并非来自表达,而是来自这些文字所带来的改变——无论是对读者还是对自己,无论是对周遭还是对内心,都是如此。
99、人的理性建立在接受事实的基础上,不能接受现实,一切成长都是虚妄。
100、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而且,这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才是人人都值得追求的事情。而成长其实只有一条路——积累。
101、成功从来都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过去不是,现在不是,将来依然不是。基于比较的成功观,是伤人的、害人的。
102、当你把时间花在一个人身上的时候,相当于在他的身上倾注了你生命的一段,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反正,那个人、那件事都成了你生命的一部分——不管最后你是喜欢还是不喜欢。
103、通过思考,有意识的控制大脑,做自己的主人。
104、学习技能这件事上怎么学好远比学了有什么用重要,当你学好之后,自然会找到其用途。
105、越是浮躁,就越是对自己的现状不满;越是对自己的现状不满,就越是浮躁。 一方面是自己的欲望无限,一方面是要完成的事情太多,一方面是自我满意度的不断下降——这就是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期望速成的根源。出路肯定存在,但这出路只有一个起点——接受现实。告诉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没办法一蹴而就。
106、人就是这样,装得久了,就装得像了;装得太像、太久,不管事实怎样,自己倒是先信了。
107、焦虑是导致时间浪费、效率低下的根源之一。当人处于焦虑状态的时候,甚至可能出现一切理智都被清空的情况。 一个相对有效的策略是:当有问题解决不了时,可以先把它记下来,然后继续前行。
108、与外界的无谓比较,让每个人凭空多出了一个根本不属于自己的目标,动辄被自己的理想绑架。几年过去,这个人在他的所谓“梦想职业”中的经验积累依然是零,仍旧只是空有梦想。
109、养成一个习惯——把要做的事情用纸和笔写下来,比较容易地分辨出哪些任务是简单而又机械的,哪些任务是相对复杂而又灵活的 尝试把一个非机械的任务和一个机械的任务搭配起来完成。
110、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