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
“边疆”是美国思想的核心之一,在向西部拓展的过程中形成的边疆精神已融入美国精神与文化中,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特纳对“边疆理论”有重要阐述。
而当今社会,“边疆”的内涵在不断延伸,包括政治边疆、经济边疆、文化边疆、科技边疆等多重意义。而精神边疆则是从全新的视角,审视人类对自身潜能的发掘,对于自我认知的深入探索,对于自然的敬畏与亲近以及对于自由的无限渴望等,是纯净而本真的精神的“世外桃源”。
本文将从精神边疆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美国文学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三部著作《红字》、《白鲸》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三种意象,即森林、海洋与河流,来深入阐述美国文化中的人们对于精神家园的追求和对于精神边疆的探索。
第一章关于精神边疆的界定
一.关于边疆的理论
追溯美国两百多年历史,“边疆”是美国文化思维的关键因素。1776年7月4日美利坚宣布独立时,只有北美东部的一块面积约80万平方公里的狭长土地。几年以后,通过铁与血的搏杀,美利坚文明不仅赢得了战争,还从前宗主国英国那里夺得了密西西比河以东、从五大湖到墨西哥湾的大片肥美土地。
此后,美国的扩张一发不可收拾。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美国的版图逐渐扩展到900多万平方公里,成为当今世界幅员最大的五个国家之一。它的自然资源、宜居面积、地缘环境更远远优于其他国家。
边疆(frontier)一词通常指毗邻国界的连续地域。著名的边疆假说(Frontier Thesis)由美国历史学家弗雷得里克·J·特纳 (Frederick. J. Turner, 1861-1932)在1893发表的《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意义》一文中提出。
这一假说认为 “直到现在为止,一部美国史在很大程度上可说是对于大西部的拓殖史。一个自由土地区域的存在,及其不断的收缩,以及美国定居的向西推进,可以说明美国的发展”
以及“美国的民主制度基本上是美国人民处理西部的经验的产物……它来自美国大森林,每开拓一片新边疆,它就增加一分新力量。美国这种已有三个世纪历史的民主社会并不是宪法造成的,而是自有土地,是向能适应这种环境的人们开放的、富饶的天然资源造成的”。
特纳的假说强调了边疆对于美国独特文化与性格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美国对于新边疆的开拓,本质上是对于生存需求的自然资源的探索,因为真正的民主正是基于每个人对于资源有明确的掌控权,尤其是对于土地资源的拥有意识。
而一群群前往西部边疆地区殖民、开拓的拓荒者们更为美利坚文明注入了进取、求实、热爱冒险、讲求速度与效率的精神特质,“民主”的理念也在北美大地上茁壮成长。
雷·艾伦·比林顿在其著作《向西部扩张------美国边疆史》也进一步提到:
“边疆对于好动的人、活动家和敢于冒险的人比对于生活稳定的、好深思的和谨慎从事的人有更大的吸引力。愿意放弃东部的人所共知的舒适条件而到前途未卜的西部去碰运气的人们,是那些甘冒自然界的风险去争取自我改善的机会的男男女女。”
比林顿在此提到了边疆精神所包含的重要内涵之一,即个人的“自我改善”。敢于向未知的西部进发的人本质是是为了追寻更多的发展空间与自我改善的机会,这与美国梦本质上是不谋而合的。随着边疆的向西推进,美国人一次次地进入荒野,将其征服,并建立文明的国度,这给美国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活力。
与此同时,在经常迁移的拓荒环境中养大的儿童会有更强好动倾向,他们又会感染他们的子女要求变革。因此边疆对于美国民主精神的强化与传承有着重要作用,正是因为每个人都能够大声表达内心的真实诉求,通过变革来促进社会的进步,才促使自由民主与开放的风气一代代继承与发展。
可以说,边疆特性至今仍在影响着美国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而这个社会环境的关键特征是保证人们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存在流动的可能性。
因为在拓边的过程中,人人都有可能变得富有,并通过经济地位的提升来改变社会地位,所以原有的阶级界限并没有太大意义,社会的流动性得以大大加强。正是因为人人都有“翻身”的可能性,故而人人都有平等对待的权利,这也是对于《独立宣言》最好的实践。
二.对精神边疆的界定
边疆并非随着美国西进运动的结束而告一段落,相反,边疆的理念仍然在不断发展与延伸。在特纳的“边疆理论”之后,许多历史学家深受影响并进一步研究这一理论的价值。
有历史学家指出在1960年,美国总统肯尼迪提出了“新边疆”的概念,他在接受提名演说中指出,“我们今天站在新边疆的边缘。这是60年代的边疆,充满吉凶难卜的机会和危险的边疆,充满希望而又遍布威胁的边疆”。
肯尼迪此处提到的“新边疆”可以理解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太空与科技发展的新机遇。阿切尔·赫伯特在《边疆:美国国民性的灵感》中指出边疆精神一直是鲜活的,因为美国人在不断探索人工智能、社会和政治的新边疆。
因此,关于西部的定义还在不断变化中,往往跨越国界,扩展到其他大陆,甚至第三世界和所有不发达的国家与地区都被看作美国的西部,以及外太空或虚拟空间都被视为待开垦的边疆。
总之,边疆的精神内涵不断被延伸,也不仅仅局限于领土的扩展,甚至可以进行文化边疆、科技边疆、政治边疆的多重解,而作为人类内心精神层面的探索,“精神边疆”的概念很少被提及。
“美国作家的想象是在广阔的空间里形成的,因此在美国的经典文学作品中,这种想象将一再回归广阔的空间(埃利奥特19)”,正是对这片不可知的精神荒原的探索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美国文学。
罗小云在《美国文学研究》中指出“梭罗在题为‘行走’(Walking)的演讲中认为西部象征着‘绝对的自由和荒野’,‘是我们穿越内心世界和理想王国的所爱之路’”。
美国神话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西部神话,它将整个西部边疆看做上帝恩赐的希望之乡,给人提供逃避文明世界和旧文化传统的约束,开始新生活的机会。神秘的美国赐予人们的远不止这些自由和平等的理念,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
精神边疆本质的内涵包括对于自身潜能的发掘,对于自我认知的深入探索,对于自然的敬畏与亲近以及对于自由的无限渴望与追求。
接下来的两部分将通过研究美国文学作品中最典型的作品《红字》、《白鲸》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森林、海洋与河流所代表的精神边疆,探寻美国文化中人们心灵的净土与依靠以及内心深处自我价值的实现,解读不受污染的“精神的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