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汉山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多措并举,扎实开展“同心圆·共发展”活动。把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切实改善群众生活条件作为开展驻村帮扶工作的重要抓手,将业务骨干派驻到汉山村,积极主动为汉山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一、突出党建引领,多措并举聚合力量、融合发展。
一是抓好党员干部,同心团结促发展。坚持“基层党建+民族团结”,延伸党建触角,以党的建设锤炼党员干部,以党员干部推动“同心圆·共发展”活动稳步开展。充分发挥“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作用,坚持“两个共同”的理念,团结、教育和引导各民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二是抓好村务治理,共创共建聚合力。探索“小手拉大手·村务齐治理”的新工作模式,以“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带动许多原本忙于工作的年轻家长们关心关注村内的事务,并积极参与其中。通过“红领巾”广播站的桥梁,带领“红领巾”开展保护人居环境卫生、评选“五美庭院”、关心关爱留守老人、红领巾志愿服务等一系列活动,提升村民幸福感和满意度的同时,为青少年搭建更多实践教育平台,丰富他们的成长体验,让参与村务治理的小主人翁意识在红领巾们心中生根发芽。三是抓好平安建设,和谐共创助团结。将民族宗教领域问题隐患排查、政策法规宣传等工作事项纳入村内综治工作网格化管理范围,及时发现矛盾隐患和不稳定因素,结合“苗大姐调解工作室”、“警司访+”等创新治理方式,依法依规妥善处置,推进民族工作走深、走细、走实。
二、紧抓发展要务,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物质基础。
一是念好“产业经”,带好致富路。汉山村大力发展羊肚菌种植产业,加入袁店回族乡羊肚菌种植联合党支部,通过“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逐步完善羊肚菌产种销体系,联农带农效果得到显著提高,3-5万元的高效亩产收益,不仅带动本村群众致富增收,又借力合作社及致富带头人壮大了集体经济。同时,汉山村晴岚葡萄庄园种植规模扩至300亩,每年可产葡萄260吨以上,产值达180万元,农忙时每天用工量高达120人,带动周边群众年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
二是打好“旅游牌”,拓宽致富路。依托汉山水库启动建设的有利契机,围绕库区周边罗汉山、乌云山东西遥望、袁店河穿境而过的自然风貌,制定了《袁店回族乡“两山一河”片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立足“山水田林”资源禀赋,定位以休闲采摘、乡村旅游为引领,亲子研学、休闲民宿、特色餐饮为延伸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建设汉山村的林果采摘及观赏游园,依托独特生态资源,打造了罗汉山前6500亩的生态林果采摘园。同时成功举办二届桃杏文化节,吸引游客万余名,“农村美、产业兴、百姓富、生态优”的田园综合体雏形显现,春赏花、夏摘果的美景让汉山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
三是牵好“帮扶线”,夯实致富路。河南省科学院是汉山村的定点帮扶单位,拥有整合利用各项科技资源的优势。汉山立足实际,结合省科学院科技资源优势,践行“科技+特色”的发展理念,完成乡村文旅连片发展的规划,奠定了汉山村的发展方向与基础。在省科学院的科学引领下,汉山村强化“典型引路+培育龙头”思路,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投资建成400多万元的汉山秸秆炭化厂,不仅为当地群众提供了稳岗就业的渠道,也为当地产业发展注入了“一池春水”,真正做到了产业强、农民富、乡村兴。现在的汉山村“农村美、产业兴、百姓富、生态优”的田园综合体雏形已初步显现。
三、把握工作主线,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汉山村98%的群众是回族,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同时也是“国家级文明村”。 我们始终把抓好宣传教育,同心同向聚融合作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关键之所在。以“维护民族团结,共建美好家园”为目标,在春节、端午、中秋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农民丰收节期间,开展节日互动,举办广场舞、篮球赛、书画展等活动,让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进村民日常生活。建立健全“一约四会”,摒弃陈规陋习,提升乡村治理和村民自治水平,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村规民约,引导各族群众增强“五个认同”。每年举办一次德孝传承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凝聚榜样力量,依托汉山村民族团结氛围浓厚的优势,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园,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馆,设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版面和黄河、长城、天安门等突出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形象的喷绘,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群众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民族团结教育。用老党员马保全舍身救人、李冬梅数十年如一日照料瘫痪公婆等鲜活的感人事迹,传播各民族融合发展的正能量。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同心圆·共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把各族群众的智慧力量进一步凝聚到增进民族团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共建美好家园上来,在现代化南阳建设中奋勇争先、更加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