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第三十四天,老天爷最近顽皮的像个孩子,一会多云,一会雨,一会阴天,一会晴。就像我儿子拿着空调遥控器一样说,一会按按这个,一会戳戳那个,一会热风,一会凉气的,好不热闹。
今天想说几件事,分别是囧事,倒霉事,以及养娃的那些事儿。
囧事一:
本人有一牛仔半身裙,一时兴起自己搭配了件条纹衫,我把条纹衫的前半段束进裙子里,后面的部分就那样皱巴巴地留在外面。揽镜自照,自觉时尚够味,颇为自得满意。
带儿子下楼玩耍时,遇见了几个见面常搭讪的大妈、婶子啥的。寒暄几句后,她们都面带好心、心存善意地告诉我“闺女,后边的衣服没掖进去”,更有一位大妈同情地说,“肯定是上厕所出来的急,唉,一个人带孩子不容易啊”。
我,我,我……,我只能附和着说,“是吗,我没注意”,然后伸手象征性地掖了掖衣服。好吧,我承认我审美有问题。
囧事二:
最近常在微信的各大公众号上看到“把天聊死是种什么体验”一类的关于吐槽男友、老公不会聊天的文章,今也来晒晒俺家那不会聊天的主儿。
我:“老公,最近晒黑了”(ps:希望听到他说一堆他不在乎了,我在他心中是最美了云云的),结果……
老公:“你本来就很黑”
我: ……
我忍了,接着又开了个话题。
我:“整天带你儿子到处去玩,一天下来这腰酸背痛腿抽筋的”(ps: 要他觉得我辛苦,说些顺心顺耳的体己话,并顺便夸夸我,觉得自己找了个贤妻良母什么的)
老公:“自找的,不会不带他出去啊”
我:……
我在怀疑我当时是怎么眼一闭,心一横地嫁给他的呀!
倒霉事:
手机屏早就被儿子摔裂了,不过不影响使用。昨晚被儿子的一杯水泡过后,它彻底地罢工了。虽然我及时擦干了水,关了机,并采用某人的妙招——让它和大米睡一夜,第二天它还是将罢工进行到底了。
无奈送去维修,光维修店就找了近两个小时,好不容提找到一家,师傅说要等到明天才可以修好,只好带着卡回去。半路上弄丢了移动的卡,回家后发现联通的卡不适合另一个手机,又花了三元剪卡。后又到移动营业厅花十元补了一张新卡,一上午去了维修店三趟,师傅都没能修好。好在第三趟留了个心眼,要了师傅的电话,要不还得三五趟。
补充一下,做以上所有的事,得全程带着儿子,车不在家没打开,电动车、自行车还没个着落,打的嫌败家,坐公交没直达,就这样推着儿子一步步走。
在这倒霉事中也有收获,就是,走的地方越多,就越觉得鲁迅先生说的“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这句话太精准了。
养娃那些事儿:
在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记忆里,没有几个人是没挨过父母的几顿揍的。那时候,父母打孩子,老师打学生都是些稀松平常的事情,并没有人会觉得有什么。
可是随着岁月的变迁,文明的进步,教育的发展,家长打孩子越来越不流行,老师打学生也越来越不被认可,最终,教育禁止体罚。
现代社会,心理学越来越被人们接受,人们愿意敞开心扉去真正的认识自己。人的童年会影响人的一生,心理学上讲,你现在所面临的困惑与问题都可以追本溯源到童年。由此可见,童年对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这种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我们这批80后做了爸妈以后。我们愿意去学习、了解先进的育儿理念,并愿意去实践,想尽全力给孩子一个美好的小时候。
现在出生的孩子都是糖水里泡大的一代,我们尽力保证他们物质上的富足,同时也奋力给他们的精神以滋养。我们已不仅仅是想要把他们养大,更重要的还想把他们养好。
我一直觉得,现在一言不合就对孩子动手的家长越来越少了,甚至靠吼教育孩子的也少了。周围的人都温言细语地和孩子摆事实,讲道理,并且都坚持从娃娃做起。
可惜,这只是我觉得。
我不知道她们母女之间发生了什么,我站在百米之外,眼睛近视,看不清楚她们的模样,只瞅见模糊的轮廓,只能听见她们的哭声和吼叫。
事情是这样的。
下午,带儿子外出打防疫针,路上顺便给他买了个冰激凌。这家伙吃的特别嗨,满嘴都是,我嘲笑他是小花猫,他还兴奋地学猫叫。正当我停下手推车给儿子擦他那涂满冰激凌的嘴巴时,我听见有孩子嚎哭,起初没当回事,因为孩子哭太正常了,哭常常是他们和家长斗智斗勇的武器。
引起我注意的是她妈妈歇斯底里地吼叫,以及接下来的边打边指责。起初,女孩的哭声特别大,随着妈妈的打骂,女孩的哭声渐渐小了。母亲的打骂没停止,坐在电动车上狠劲地打女孩,还吼着不让女孩躲闪。终于,女孩由哭泣变为哀求和道歉——“别打了,妈妈,对不起”。
我在远处看的不忍心,刚想过去劝阻一下,一个老大妈经过,不知道说了什么,估计也是劝阻的吧。反正那个妈妈不打了,转而向老太太申诉起他女儿的“暴行”来。隔太远,我听不清,只能看到女孩抬脸看着她的妈妈,那位妈妈的嘴巴一张一合。
女孩的妈妈肯定是为了她好吧,只是这样真的好吗?打过、骂过后,又向陌生人嚷嚷女儿的过错?
我不知道女孩到底做了什么事才让这位妈妈暴怒成这样,恨铁不成钢成这样。家长打孩子这样的事,要是发生在我小时候,我一准拿着小板凳跑去围观看热闹。可现在,我显然没那个心情。我无意去评判她的妈妈,我只是想到了我的晨,想到了以后。
成长的路上有那么多的不可预知,我会变吗?今后的三年、五年、十年,遇到问题时,我的理智还能像现在旁观他人时这么清明吗?不管怎么样,我定要不断地反观自己的作为,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