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元月2号,是女儿开始学习小提琴的日子。到今年已经有两年的时间了。回想起这两年的时光,感觉好快。不光是女儿在学琴,我也是在陪伴的过程中一步步成长的。
当初,女儿不想去学乐器,觉得那样的话就没有时间玩了。但是我让女儿去见见老师看看情况,告诉她并不一定要学。于是这样见到了女儿的第一任老师邹老师。
邹老师很懂孩子的心理,并且对小提琴的理解和音乐的感受都很好,让人觉得并不是完全学一门乐器,而是在通过这个乐器学音乐和艺术。这和我的初衷是很相符的。正好,女儿也被老师吸引,同意学习小提琴。于是,开始了女儿的学琴之旅。
记得最开始的大半年时间我是有焦虑和不安的。因为,想让女儿少走些弯路,一开始选老师的要求也蛮高的。当然,好老师的价格也不菲。比一般学琴的价格贵了一半多。一般老师的价格是一节课80-90元。而这个老师的课却要150元。所以,总希望自己价有所值。如果女儿这个星期没有掌握好上课的内容,或者没有练习得好的话,我的脸色就会很难看。那段时间,我陪着女儿上课,练琴。最开始女儿还有新鲜感,做得还不错。后来慢慢地难度也大起来,女儿觉得枯燥、累了。上课和练习的效果就没有以前好了。女儿也不太愿意去练习了。
还记得第一年中我还崩溃过一回,当着女儿的面大哭了一场。那天本来是打算和先生去打球,然后女儿自己在家练琴。但是,打球之前,听到女儿拉的不成样子,于是就想还是别去打球了,陪着女儿(或者可以说是监督)练习吧。哪知女儿磨磨蹭蹭,心不在焉的,一付不情愿的样子。让我当时又委屈又难过。我牺牲了自己的爱好和时间来陪你练习,这是何苦来着。这么不领情。好在,那年的8月我开始学习了心理学。平静下来以后,我明白了这是我的期待和要求太高,没有给孩子成长的时间和空间。于是我也慢慢放下了自己患得患失的心理。在适当的时候鼓励她,陪伴她。同时,也给自己空间去成长,不能把自己的理想和希望放在女儿的身上,然后以为女儿了的名义要她去替我实现 。明白了自己的理想要自己去实现。于是,摆正了心态,去学习了自己喜欢的心理学和太极。女儿学琴的干劲也一直保持了下来。在和女儿第一任老师磨合得默契的时候,那个老师到外地去了。于是,在朋友的推荐下,找到了女儿的第二任老师。
第二任老师夏老师文文静静,说话细声细气,不紧不慢。女儿第一眼也喜欢上了她。夏老师也很喜欢女儿,认为他的音乐感受能力不错,学习也认真,接受能力强。(在这点上我很感激女儿的前一任老师和琴行的老板-陈老师,是他们打开了女儿这方面的能力)于是跟着夏老师开始了学习。夏老师在细节上比邹老师要细致,上课也很严谨,为人师表做得很好,上课从迟到,也很认真。可是并不能把总体的音乐感觉传达给孩子。感觉夏老师在传艺方面是很不错的。但是,并没有将音乐之道、艺术之道传给孩子。
对比两个老师,我觉得各有各的长处,这些在女儿学琴的路上都是需要的。邹老师是个方向性的老师,是个引道的老师,我们需要大的方向正确,目的清楚,这样才能少走弯路。夏老师是个技术性的老师。他很会鼓励孩子,会告诉孩子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什么,怎么样才能做好。但是音乐的感受和为了最终目标需要的铺垫并没有做到。比如,一首曲子的背景,需要感受作曲者什么样的情感,如何去感受等等。其实后面这些也才是我们学任何一门学门时,都能找到道的基础。
附:在网上搜索了下关于上师中师和下师的定义如下:
上师传徒以道;中师授徒以艺;下师以名利相与、以酒肉相悦。
上徒尊其师,重其道,以师言为圭臬,以师行为明鉴,严以律己,历练身心;中徒或信或疑,或勤于修习或怠惰好逸,终究难得真传;下徒以师为靠山为盖伞,勤于攀附,在各取所需。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师父只能指路。能不能走下去,能走多远,全在弟子自己。在走的过程中,师父会做个拐杖、做盏明灯,与弟子相伴。
成为师徒,需要缘份。人世匆匆,人海茫茫,若得遇明者为师,乃三生之幸;若得遇圣者为师,则为万世之缘、万世之幸!
若已遂愿,就不要辜负了那盏引航的明灯。若仍在苦寻,千万不要错过了,也许就在你身边的那份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