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放在脑子里已经半月有余,迟迟没有付诸行动。
在烟火爆竹的热闹后,在亲友的问候祝愿里,开启了龙年之旅。回顾已经蹉跎的三十年,叹岁月如梭。前三十年前的我已至于此,三十年后,又会怎样定义刚逝去的三十年呢?我觉得需要做点什么。
当想不到要做什么的时候,就先写作文吧。我决定做一个微信公众号,发些随笔心得。留下记录,在三十年后回顾的时候,当是个见证。
此刻我在中关村创业大街。
在十年前,这是一条热闹非凡的街。一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在每个人心中燃起起希望的火花,无数热血青年来到这里追寻自己的梦想。不知道有多少新兴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在这里起航,也不知道有多少程序员、产品经理、设计师、投资经理在这里踏上时代的渡轮,不知道诞生了多少诸如CEO、CTO、CFO、COO、CMO、CAO、CHO、CIO的新名词与安在这些热血青年头上的头衔。随时随地都能听到诸如BP、种子、天使、A轮、B轮、C轮的讨论。股权、期权、合伙、团队这些词亦是四散纷飞。
十年后的今天,2014年3月25日,上午。我站在中关村创业大街的街口。曾经如雷贯耳的大名,现在依然如雷贯耳,只是曾经的热闹非凡,现在却变得萧瑟清冷。我在街上来回走了一遭,极客咖啡已经关门了,车库咖啡还算坚挺。街上开着门的屈指可数,似乎当时的那场繁荣,只是一场梦。
老家的茶叶街、文化路可能都比眼前这番景象更加有人气吧。
微信公众号的名称,我想了很久,最终决定用“丹洛耕夫”,生于丹洛,长于丹洛。现如今虽迫于生计漂泊在丹洛之外,但内心无时不在念及丹洛。这个名字也是在时时告诉自己不要忘本,不要忘记自己是丹洛人,不要忘记自己是一个农民。
说来惭愧,身为一个农民,种地的本事我是一点都没学会。选种,翻地,施肥,除草这些事情该何时做,该如何做,也许要等到我回老家种地的时候,请教还懂这些的长辈了吧。只是不知道那个时候还有多少人懂这些技能呢。老家平地少,山地多,前几年退耕还林,大部分山地都没有再种农作物了,全部都种上了树。种地这项技能,渐渐地就少有用武之地了。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在家种地的人是越来越少。而且在家种地的人,自己家的地还不够种,往往还会和邻里商量着种邻里家不种的地。现如今已经没有农忙时节了,因为种的地少,地里的庄稼只用少许人就可以收获了。如果只是种地的话,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都是空闲。而老家除了种地之外,能做的事情也是很少。似乎在老家没有出路,没有未来。
于是我来到了北京。
站在中关村创业大街的路口,脑子里各种思绪不间断涌现。想自己,想老家,想北京,想明天。什么是出路?什么是未来?
未来是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也许是:
下午在微信公众号发布第一篇文章、 把手头上的活收尾、和李师傅约一下晚上修门锁、寄出与深圳合作单位的票据、下班后去超市买一把葱,一盒鸡蛋,两根黄瓜,一把芹菜,一个菠萝、给爸妈打个问候电话
无论未来怎样,不管前路如何,我随时都可以回到生我养我的丹洛。这也许就是,我在漂泊时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不顺意,都不至于到身心崩溃地步的底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