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生俱来的,只是维持不同的欲望所表现的行为习惯。恩格斯说:“人来源于动物,这一事实已决定了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和人性程度上的差异。”
人类的未来是乐观的,人人都向往美好、和平、爱与善良,并为之努力。而人性中都有“善”和“恶”两个面,如果人类不了解人性,人类不能够坚持人性,人就会毁灭。最近读到《蝇王》这本重要的哲理小说,书中借小孩的天真来探讨人性的恶这一严肃主题。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性的展示台,对人性和生存的思考能够得到很好的启示。所以,想急切地与大家分享。在了解和正视自己的本性的同时,警惕和防止一部分人的兽性大发作。
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现代人不能认识自己的本性是危险的,因此不能有意识地控制本性中的兽性,本书一个突出的主题就是揭示人性恶,强调人的天性中潜藏着不可克服的恶意识,这种意识会不断膨胀,在缺乏约束的情况下会产生巨大的破坏力。作者在承认人性恶的同时,呼唤人性至善的回归。
一、关于作者
作者威廉·戈尔丁是一位英国小说家,诗人,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小说富含寓意,广泛地融入了古典文学,神话,基督教文化以及象征主义。他的处女作小说《蝇王》出版在1954年,在英国文坛引起巨大轰动,被列为英国当代文学的典范,成为英美大中学校文学课的必读书。1983年戈尔丁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蝇王》是他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奠定了戈尔丁的世界声誉。
在荣获诺贝尔奖之后的答谢辞中,戈尔丁这样表达对人类的希望:“人类需要更多的人性,更多的爱。有些人希望有某种政治制度来创造这一切,而有些人则希望,用爱来创造这样一种体制。我的信念是:人类的前途在于这两者之间。正因为人与人之间友爱,人们可以在这种爱的坚固基础上,创造一种相对完善的体制,人类的前途才是光明的。”
戈尔丁是一位严肃的作家,无法在现实社会中找到出路,于是在作品中逃向孤岛。他对当时传统的荒岛文学极具挑战性,比如巴兰坦的《珊瑚岛》(1857年)以及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等作品中,文明、理性和信仰总会战胜野蛮、本能和图腾崇拜,戈尔丁在《蝇王》中反其道而行之,他揭露了真正野蛮的就是自诩为基督文明我发到传布者的白人本身。正是这一点的深刻使本书别具一格,让人耳目一新。
二、关于作品
戈尔丁创作《蝇王》主要基于下列两个方面的因素:
1、军旅生活的亲身经历使戈尔丁对人类的本性产生了疑虑。在戈尔丁看来,现代人不能认识自己的本性是危险的,因为不能认识就不能有意识地控制本性中的兽性。而作家的任务就是帮助人们,使人们了解和正视自己的本性。
2、十年的教书生涯使戈尔丁更加了解青少年的本性。戈尔丁二战前后近十年的教书生涯,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青少年学生,因此,借小孩的天真来探讨人性的恶这一严肃主题。
本书突出了他一直探讨的主题:人类天生的野蛮与文明的理性的斗争,表达一种昏暗的乐观主义。《蝇王》这本书能够很快的引起共鸣、受到评论界的重视,是它多层次多方面的象征性给人们提供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各种可能:
1、从中心理学角度会得出:孩子们的行为是对文明社会和父母权威的反抗;
2、从道德角度讲:一旦脱离社会制约和道德规范,恶会膨胀到何等的程度;
3、从政治家角度看:蝇王说明了民主的破产和专制的胜利;
4、从基督教徒来分析:归之于原罪和世纪末;
5、也有的人认为:作者属于存在主义的哲学流派。
三、作品金句
1、生活很令人厌倦,每一条道路都是一篇急就章,人们的清醒生活,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用来照看自己脚下。
2、在微风中,在欢叫中,在斜射到高山上的阳光中,再次散发出一种魅力,散发出一种亲密无间,大胆冒险和令人满足的光辉,一种奇妙而无形的光辉。
3、森林的静谧比起暑热来更为逼人,在这个时刻,甚至连各种昆虫的哀鸣都听不见。
4、孩子们开始习惯了一种生活节奏,从黎明到黄昏,他们领略了早晨的各种乐趣,灿烂的阳光,滚滚的大海和清新的空气,既玩得痛快,生活又如此充实,“希望”变得不是必要的了,它也就被忘却了。
5、面对着蛮横而愚钝的大洋,面对着茫无边际的隔绝,谁都会觉得束手无策,谁都会感到孤立无援,谁都会绝望。
6、最了不起的思想往往是最简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