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家长最好的作品。作为老师,要和各种各样的家长打交道,渐渐的可以从孩子身上观测出家长的性格和家庭氛围。家长的哪些教育会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孩子,又是怎样影响的?一直是我比较关注的问题。有的孩子家长认为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孩子却很优秀(我指的优秀不仅是成绩,也包括习惯和品行),有的家长费尽心思,可是效果总是不如意。可见,教育孩子不是一厢情愿,付出多少就收获多少。教育孩子是一门艺术,要讲究天时、地利和人和。
天时——抓准教育时机
抓住教育时机进行恰当的教育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从出生到小学阶段有哪些关键时机呢?
0-3岁
从出生到三岁的这三年中,孩子大脑的联络已经完成60%,完成了一大半,每一岁增加近20%。但是三岁以后,却开始变慢而减缓速度,每一岁成长约10%,到6岁就要完成至80%。从6岁至8岁这一阶段,发育速度又再减慢,每年成长5%,8岁时脑部的发育达到了90%。所以零至三岁是孩子们大脑智识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婴儿的智识具有快速的吸收能力和成长能力。家长们如果能在此时期给予婴儿必备的营养和切合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如何教育这一时期的孩子呢?
(1)自由活动
著名幼儿教育思想家蒙台梭利认为,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发展节律,教育要与儿童发展的敏感期吻合,就必须用不同的教育来适应不同的成熟节律,因此她十分强调个别教学,让儿童按自己的需要自由活动,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我们要为孩子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让他们自由活动,比如准备一些玩具,如小型的家具、玻璃、陶瓷等小物件,供孩子进行感官练习。
(2)丰富体验
孩子需要用不同的体验来认识世界,给他们开阔的视野,多带他们去体验不同的环境能促进大脑的发育。比如二到四岁是对色、声、触摸等感觉的敏感期。这种感觉能力在相应时期内出现、消失。当它们出现时,需要我们带领孩子去参与相应的体验。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机,就不可能再去弥补。
另外,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也能丰富体验。如果孩子在早期教育中缺乏父亲或母亲其中一方的关爱,就很容易缺乏安全感;还有的孩子习惯自己玩,那么在集体生活中很容易会因为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而不知所措。
(3)给予选择的机会
孩子在两岁左右自我意识开始变得很强烈,对于自己的物品开始有独占欲,喜欢说“不”,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和这个时期的孩子打交道,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控制好情绪,因为孩子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我们的行为会在孩子身上得到反射,家长粗暴,孩子就会学习到粗暴,以暴制暴的结果只会更暴。我们在引导孩子的同时,让他体会到尊重很重要。所以不妨给孩子选择的机会,让他自己在合理的范围中做出判断。这样孩子会有当家做主的感觉,更有利于身心的成长。
7-9岁
孩子进入小学,开始融入学校生活,需要面对更多复杂的情况和问题。这一阶段是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时刻,需要我们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引导。
一二年级
在这里,给大家推荐方舟老师的《一二年级塑造孩子一生的关键》一书。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有的只是切实可行的方法,深入浅出的点出具体的方法。可操作性很强。这本书提醒我们要注意以下问题:
(1)注重教育方法。
每个家长们都有一颗爱孩子的心,但是只掌握着千万种科学的教育理论,唯独缺少爱孩子和教育孩子的实用方法是不行的。比如家长都知道赏识教育的重大意义,但鼓励的时机和具体方法比盲目的鼓励更重要。此书每提出一个问题,就会有相应的方法做指导。
(2)关注孩子的心理世界。
孩子的任何一种转变,都有着其必然的心理渊源。所以,我们倡导:只有首先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去真正地了解和尊重他们,才能更好地教育他们。针对孩子在一二年级,也就是在“幼小衔接”这一阶段的心理特征、心理发展走向等问题要时刻关注。
(3)体现家校联合的思想。
家庭与学校,是孩子最重要的两个成长空间。如果深入分析,我们就不难发现,在小学阶段的开端期,孩子身上存在的很多问题,如厌学、自卑、注意力不集中等,都不是家长或学校单方面教育所能改变的。要想把孩子教育成材,不仅需要教师与孩子之间经常沟通、家长与孩子之间经常沟通,更需要家长和教师之间常做一些交流。
(4)提高学习成绩与人格培养并重。
通过分析很多孩子的成长之路,我们发现:孩子拥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智力上的差异并非决定因素,孩子是否拥有一个好个性、好习惯,才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勤奋好学、积极进取、认真仔细等很多好习惯,往往可以让孩子受益一生。
因此,家长在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问题的同时,要针对一二年级这一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找到培养相关的良好习惯与个性的培养方法。毕竟,我们希望带给孩子的是一个美好、成功的未来,而不单纯是次次满分的优异成绩。
三年级
教育界有这样一句话“三年级的孩子呈马鞍形”,意思是说三年级的孩子各方面状态都不稳定。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呢?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特征,主要有以下原因:
1.有一定的思想,但理性认识不足。
2.个性开始独立,但努力的方向不明确。
3.一些习惯得不到巩固,控制力薄弱。
4.学习压力增大,积极主动性不够。
针对此阶段的孩子,我们要注意:
(1)倾听比指正重要
许多家长看到孩子犯了错误或是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就急于指点迷津,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可是孩子总想自己做决定以摆脱父母的控制。如果让孩子将精力都放在“对抗”上,那么势必会形成亲子关系紧张。
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家长需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学会在倾听和互动中进行评论,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不用高高在上的身份去压制孩子。
(2)从他律过渡到自律
注意倾听孩子的想法是不是就听之任之呢?当然不是。
我曾见过这样一个孩子。他到了初中就不想上学了,因为没有学习的兴趣。他在小学时,只要不愿意写作业家长就听之任之,渐渐的孩子认为学习不重要,可有可无。他自愿报了乐器班,慢慢的又知难而退,家长也听之任之。当他不愿意上学了,这时候家长才着急,但已经晚了。为什会这样呢?因为家长忽视了从“他律”到“自律”的引导。
孩子小的时候控制不住自己,注意力不集中,轻言放弃。这时候需要家长约束和监管,也就是“他律”,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7-9岁的孩子需要依靠外界的力量来形成习惯和品质,到了10岁左右渐渐的由“他律”转为“自律”,家长的角色由监管过渡到帮扶。如果任由孩子浅尝辄止、轻易放弃,不仅容易使孩子养成任性、没有耐心的性格,而且错失了从他律到自律的关键过渡期。
所以,当孩子学习之初,就应该和他讨论好以后可能出现的困难和相应的对策,让孩子做好心理准备。从好奇、兴趣到学习、钻研是一个长期的挑战过程。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磨炼心性,明白了只有坚持努力才能有所获的道理,自我的控制力才能发展提高,才能成为一个有自觉意识的独立的人。
(3)从目标着眼以细节入手
因为年龄特点,孩子容易一时兴起而浅尝辄止,这时最好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些通过一定努力就能做到的目标,就好像跳一跳就能够到桃子。在落实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细节入手,关注过程的积累。比如,我们都知道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那么不妨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阅读计划。这个计划要在孩子原有的阅读基础上有适当的提高,但是又是通过努力就可以做到的。为了避免走马观花或囫囵吐枣,孩子阅读完,我们可以针对情节发展和人物特点提一些问题,使孩子有意识的注重积累和思考。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见“地利”和“人和”的重要性。教育孩子怎样做到“地利”和“人和”呢,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