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思宇
孔门圣贤像赞,山东孔子庙中,有圣人及弟子像,庙在兖州府北,曲阜南。
圣贤像赞,宋高宗御制孔子与七十二弟子像赞,在仁和县学,又有五经石刻。末有秦桧记,宣德中御史常熟天讷巡按至浙,磨去桧作,而自题其後云。
孔圣弦诵遗像赞碑,上有宋高宗皇帝御制孔子赞文,下浮刻有孔圣弦诵遗像。整碑祭供于云南建水文庙杏坛中央,四周有木制围栏保护,此碑借鉴了前两圣贤像赞及图文,并有异曲同工之处,因为圣造像故没留作者时名,凡是谈到此碑者,都得出同样的结论:不知何朝何年何人所作?
后经七年艰辛挖掘考证与严谨推断,得出为大明天顺六年,由时任云南临安知府王佐所创的艺术之作。天顺五年至六年间,王佐很快就确定了重修文庙杏坛射圃的建筑方案,没多久杏坛和射圃就修好完工了,惟独要放置杏坛中央的"孔圣像赞"让他思量很久,日思夜想,终不满意,有一天他突然想起了自己以往考证曲阜文庙的"孔门圣贤像赞"与仁和县学的" 圣贤像赞",再加上自己手上所得古人刻画的"圣人弦诵遗像",突然灵感闪现,这就是他构思设计"孔圣弦诵遗像赞碑"的创作灵感来源了。
大明天顺六年的《临安府儒学新修杏坛记碑》,王佐譔文提到:"孔子,天下之大圣人也。粤若游咏洙泗之间,坐于杏坛之上,弟子侍侧,圣人弦琴而歌,天下后世至今传诵之。仰止杏坛,犹可想见圣人浑然天地气象于千载之上也。"这段描绘了浮雕镌刻"孔圣弦诵遗像赞碑"的意境。
譔文又提到: "佐间得圣人弦诵遗像,用镵于丽牲之石,以启后之人之瞻仰。他日临安士子有自学而登庸者,著声四方,则杏坛不为徒设矣!"此段既讲到了他创作"孔圣弦诵遗像赞碑"的过程,又阐明了修建杏坛的期望。
譔文还提到: "坐于杏坛,群贤列侍。鼓瑟而歌,道德渐渍。维此临安,军民所止。夷风既殄,民知礼义。" 这就是他创作 "孔圣弦诵遗像赞碑"的理想愿望了!
此“孔圣弦诵遗像赞碑”,成于大明天顺六年,图上部刻有宋高宗御制孔子赞文,即本碑文。因为圣造像,故不能留作者时名。现置于圣集大成先师庙右侧的“孔圣弦诵遗像赞碑”,为后人仿作,其圣人弦诵遗像浮雕、镌刻篆文和石碑做工都远不如前者。
"孔圣弦诵遗像赞碑"由碑座和碑身两部分组成,碑体设计为相框式样,突显遗像祭奠端庄,大体尺寸为高1.5米、宽0.8米。由时任云南临安知府王佐,将自己所得圣人弦诵遗像精雕浮刻其下,此遗像粤若游咏洙泗之间,坐于杏坛之上,弟子侍侧,圣人弦琴而歌,天下后世至今传诵之。生而七漏的孔子,其一头上圩顶,意为头顶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以勤慎著闻于士大夫久矣的王佐,尊重历史,严谨治学,故而在浮刻孔圣像时自然在其额头做了个大窝,后来据人传说摸摸孔圣人额头会沾上好运,读书会学业有成,很多人为此都去摸一摸,天长日久的触摸,让其额头光亮鉴人。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不管怎样,为了表达对孔圣人的诚敬之心,奉劝大家不要再去摸孔圣人的头了!
又将其宋高宋皇帝御制的孔子赞文," 大哉宣圣,斯文在兹;帝王之式,古今之师; 志则春秋,道由忠恕;贤于尧舜,日月其誉;维时载雍,戢此武功;肃昭盛仪,海宇聿崇" ,用欧楷镌刻于石碑其上。字体工整挺拔、浑厚雍荣,雄健有力,具帝王之大乘气象,对孔子大加圣赞,尊崇之极。
此碑由"圣人弦诵遗像"加上"孔子赞文",与天地浑然天成,完美至极,篆额尤显多余,故而至今仍无碑名。后者有称"孔圣弦诵图"、"孔圣弦诵图孔子赞"和"孔圣抚琴图"等名,第一名既缺了遗像又少了赞,实觉不妥;第二名虽有了赞但少了遗像,加之前后有点重复累赘,思量不够完美;第三名其弦诵、遗像及赞文都没提及,更无法代称。为传孔圣至教之庄严,懂王公佐殚虑之宏愿,故称该石碑为 "孔圣弦诵遗像赞碑",以便世人传诵讲解之。
碑文大意:伟大的孔子啊,历代尊崇您为宣王至圣,您是儒者的风范与始祖,乃帝王的榜样,古今的师表,您历尽心血编撰春秋鲁史,一生理想推行其忠恕之道,象尧舜一样贤明,获得日月般的光辉,倡导万邦及黎民要像自然四时一样和谐相生共处,天下就能藏兵息武,百姓就能安居乐业,幸福安康。世界就能和平大同,从而真正实现天下为公的太平盛世。因而庄重严肃地昭示全国乃至世界,都要用盛大的礼仪祭典和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