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不怎么追时映影片,偶有观影想法,便去寻一部经典影片看,最近看的是美国电影《冷山》(2003上映),现就些许观感分享如下:
故事梗概:南北战争之前,一个安静的美国南方小镇-冷山镇,人们过着典型的南方农业庄园式生活。男主角Inman是一名健壮的帅小伙,庄园里的帮工,犁地、盖房子都是一把好手。Inman的父母均早已去世,他独身一人靠在各个庄园里帮工生活,日子倒也快活。女主角Ada是新搬入小镇的牧师的女儿,牧师因其特有的身份以及自身的修养和学识受全镇人的爱戴和敬仰。Ada年轻、漂亮、优雅,钢琴弹得极好,像一只灵巧的小鹿,让人爱怜。像所有故事一样,他们相爱了……
大战终究还是爆发了,男人们亢奋地奔走相告,成群结队地报名参军,去保卫南方生活方式。Inman与Ada匆忙告别之前,私定终身。
战争进行了四年多,一次战役中负伤醒来的Inman,对战争产生了迷茫、怀疑和厌倦,不知道这场战争的意义何在。看着Ada的照片,他决定回家,回到恋人的身边。于是他脱离军队,踏上了漫漫回家路,作为一名逃兵,一路历经艰辛坎坷……
观影感悟:首先,这是一部爱情片。一对恋人历经艰辛,或是漫漫长路上的艰险,或是漫长等待里的煎熬,终究在爱的召唤下,克服战争的阻隔,重聚了。这让人感动。
其次,这是一部战争片。虽然战争场景仅有开头的一小段,但影片深刻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揭示了战争场景中人们的癫狂与恐惧。更重要的是,影片对战争进行了反思,战争的意义何在?我们为何而战?有没有一个伦理道德和信仰上的牢靠理由?显然没有,有的只是战争初期的盲目亢奋,与连年战争后的怀疑、茫然与幻灭。
第三,更本质上,这是一个国家的集体记忆,是一个民族过往生活的英雄史诗。影片以一对恋人的爱情为主线,以南北战争为背景,但主线故事情节过程中所展现的却是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信仰和追求,是美利坚民族的立国精神-是美国精神。所以,本质上,这是一部美国的主旋律电影。
影片在决定美国命运的南北战争中,以一个爱情故事中的情节反映了美国精神:1.独立思考,忠于信仰,不盲从权威。战争初期,Inman作为一名南方男人,当仁不让毫无畏惧地加入战争,去保卫“南方生活方式”,但是当他反思奴隶制,理解了这一切不应该保卫也不值得去保卫时,他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军队,即使脱离军队的后果是成为一名逃兵,成为人人可将其就地正法的罪犯,他也毫无犹豫,因为当法律不义时,对法律的主动冒犯就是对信仰的坚持。
2.博爱,同情,善良。在昼伏夜出的归家途中,Inman历经艰难,随时躲避各地方留守武装人员对逃兵的追捕,但他也得到了普通善良的美国人的帮助,在负伤饿昏时,被一个善良的老太太救活,当他坦诚自己是逃兵时,老太太没有去报官,而是像看到自己的孩子受苦了一样,宰羊为他疗伤让他吃饱饭。这个老太太正是广大普通民众善良、淳朴、同情心的象征。
3.自律,节制,忠诚的绅士精神。归家途中,寻求住宿和吃食时,偶入一个漂亮少妇的家中,尽释误会和怀疑后,才发现少妇的丈夫因战争去世,家中只剩下年轻漂亮的少妇和刚出生的孩子,为了让女人有安全感,他主动将枪交给了少妇,显示出坦荡。失去丈夫的女人,家中突然来了一名坦荡、勇敢、健壮的男人,战争年代,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也许第二天就挂了,两颗年轻的灵魂,寂静的夜,空虚寂寞冷有木有,难免投怀送抱,但Inman还是想起了远方等待他的恋人Ada,自律、节制、忠诚,夜晚什么都没发生……第二天毅然上路,走向生死未卜的归途。
4.独立,自立,对自己负责的自立精神。战争爆发,Ada年迈的父亲不久就去世了,这位平日里养尊处优的年轻小姐,立即失去了依靠,生活难以为继。战争年代,一切都不寻常,每个人为自己活下去努力,没有足够的粮食,Ada饱受生活的折磨和等待的痛苦,还要对付千方百计想要占有她的恶霸。在山区女孩Ruby的帮助下,Ada渐渐学会对周围粗粝尖锐生活对抗,并成长为干练、坚强、自立的姑娘。
5.平等,自由,正义。父亲去世后,Ada释放了家里的黑人奴隶,给他们以自由;在凶险的归乡途中,饥饿难耐,遇到带着食物黑人,Inman没有想到用手里的枪抢,而是想用钱买;遇到虚伪的白人,半夜想把被自己强奸怀孕的黑人女子投入河中,以掩盖自己的恶行和维护自己的名声,Inman果断惩罚了他。
以上是我总结的影片中呈现的美国精神,所以,我认为这是一部美国主旋律电影。
第四,提到美国精神,自然会想到我们自己,什么是我们的精神?什么是中国人的精神?这个问题足够大,肯定已超出我的知识视野和浅薄阅历。但我觉得中国人的精神至少不应该是当下电视里空喊的口号或是墙壁上涂写的文字,即使是以某某主义的名义,它应当放在更开阔的视野中去审视。
五千年的象形文字,十三亿人的生活梦想,这片土地上承载了太多生于斯长于斯的生命所演绎的英雄梦想和沉重苦难。就个人目力所及,让我感动的故事就不计其数,比如:在礼崩乐坏、秩序失范、列国混战的年代里,一位固执的老人,为了心中的理想社会,为了成己达人、修齐治平的伦理秩序,明知不可而为之,四处奔走,不惜沦为“丧家犬”。寂静寒冷的雪夜里,一位曾满怀壮志抱负却因鸣不平刚刚遭受宫刑耻辱的文人,孤立茫茫夜色中,回望历史长河中的往圣先贤,同时纠结于生与死、尊严与使命的痛苦抉择,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屈辱地苟活,因为他不甘心,因为他想明白了一个道理:悲壮赴死是很容易的,为了理想和使命屈辱地活着才更艰难。
英雄故事还有很多,但真正积淀民族精神的可能是一个个普通生命的幸福与悲伤所形成的集体记忆,比如颠沛流离的大江大海,比如永远跨不过的巨流河。
以上天马行空,扯得有点远,还是回到电影。从民族记忆的角度,其实很多中国电影也有这种野心,如我们熟知的:《霸王别姬》再现了传统中国生活方式和传统中国艺术的精致优雅;《活着》讲述了癫狂荒诞年月里中国人活着的不易;《一九四二》试图还原这个多灾多难民族的沉重苦难。
对了,最后与大家分享一本书,一百多年前,一个坚持留辫子的怪诞中国男人写了一本-《中国人的精神》,观点且不表,我看到了满满的文化自信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