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然后,宝玉就接住了她。--------前言
一个阆苑仙葩,一个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人的名气早已盖过这本《红楼梦》。对于黛玉,我一开始还颇有微词,我知道书中的她经常“冷笑”对人,说话尖酸刻薄,令人不爽,然而待我阅读完后再次翻开时才发现,书中有关于对她描写的小片段,我都不觉之中勾圈起来。原来,我已经被这样心思过于细腻,一开口似乎就难讨人喜欢,多愁善感,仿佛要流尽一生的眼泪的她,深深吸引住了。
前生,宝玉只是一颗被女娲弃之敝履不用于补天的废石,因这份灵气留在赤霞宫做神瑛侍者,而黛玉则是被他日日浇灌悉心呵护的绛珠仙草。他要到人间做凡人,而她为报浇灌的恩情竟也跟随而去,她说:“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我们不信什么前世今生之说,只知道但凡落入作者笔下此等轮回之中的人们,这一世常不得安生。于是,“宝黛”二人之间的纠缠和情爱,冥冥之中已是因果。后来真做了人间的姑娘-----黛玉,喜欢流泪,许多事情常郁结心中结成心病,最后难免落得身子骨差劲,常喝补药,竟成了个名副其实的“药罐子”。双亲去世,黛玉被接到荣国府,贾母喜爱孙子孙女,更何况还是这么一个遭遇坎坷长相病娇惹人心疼的孩子,自然似乎对她也是有着一定的宠爱。然而宝玉“摔玉”一事意外增添几分来时的忧愁-------“何况今至其家,都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荣府的生活,并没有令她在心灵上有过舒适,她与人也难以交上好友,我想来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她的身份地位。原先她也是千金小姐,所以生活在大府邸里礼仪举止之上也有自己一套,这倒不是问题。但来到贾母身边,虽有一定的血缘关系连了些紧密,但毕竟仍是“新客”。且父母双亡的悲惨现实带给她的是不得不承认失去依靠后寄人篱下忍气吞声的现状。黛玉一进园子就有了小心思,心里不快,不愿多亲近别人,加上又是“姗姗来迟”的亲戚,比不得那些从小就在贾母身边长大的小姐公子跟各位嬷嬷丫鬟的关系,所以她与园子里大多数人的关系就维系着表面的一些血缘关系罢了。
二是性格原因。记得书中的一个情节,一次周瑞家的来送花,送到黛玉手里也只剩下两枝,黛玉先问明白是只送了给自己还是每个姑娘都有后冷笑道:“我就知道么!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呀!”在书中,黛玉对新见面的人总是语气不太友善,“冷笑”一词似乎成了她跟别人打交道的习惯动作。别说就算是放至现今的“闺蜜”们身上,要是哪天哪个闺蜜说话刻薄不好听一点,估计“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黛玉除了说话不怎么中听外,她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懒”。有事没事就喜欢宅在家里,看书写诗睡觉。(黛玉的睡眠真的一点都不好,记得有一次宝玉下台阶的时候问她:“如今也越发长久,你一夜咳嗽几次?醒几遍?”黛玉说:“昨儿夜里好了,只咳嗽两遍,却只睡了四更一个更次就不能睡了。”也就是说,她睡到凌晨两点大概就醒了无法入睡。网上说,四更是人睡得最沉的时段。这样看,果真是难为她了。)有事没事过去探探宝玉的“班”,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对她来说是伤心的大事)流泪几天,有时赌气不吃不喝还发发脾气剪剪东西。她的生活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平日里也很少有人来陪她聊天。要么她真得懒得出门多走动,要么就是她真得“喜静”。反正,她不出去,别人也不来,交流的时机都少了更别说增进感情了。
三是周遭环境原因。有的时候,也可以说荣府就是一个“小型地下赌博场”。丫鬟们,小厮们,嬷嬷们一起聚众赌钱,反正只要趁着府里办热闹事主子们聚在别处喝酒玩“行酒令”就没他们什么事就会“搞事情”。弄得这个府内真是说不出的“乌烟瘴气”。甚至也有人在隐蔽的地方干着“云雨”之事。荣府还是一个“小人物内斗所”。一个在当地都可以被上任的官员当做“护官符”干勾当事的大府人家,居然收留了一群没有规矩,有事没事就喜欢揪着别人打啊,闹啊的没素质下人。有的嬷嬷仗着自己是某个公子的乳娘就会对身边的人指手画脚,有的呢则是凭着自己是某个丫鬟的妈妈而发泄一些怨气在自己亲身女儿身上。还有的说自己是救了太老爷的恩人反正谁也不放在眼里。当然也有不少依仗主人地位作威作福的小人。不得不说,从这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府子里的主子没有威信和能力管束下属。然而那些公子哥们也没得说,都是一群贪玩唯利是图欺软怕硬的好色之徒。动不动就对美人看上眼,动不动就想纳回府内做小妾。而小姐们的性格似乎真是太好了,迎春懦弱,惜春年纪小性格也胆小,探春似乎有点手腕(但是一个人架不住整个荣府啊),元春远在皇宫另当别论,宝钗则好说话得多,宽厚大方还体贴人(一看这孩子就招人喜欢)。总的来说,就是概括为“上梁不正下梁歪”。黛玉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还怎么愿意去跟别人亲近。是虚伪的狐狸,还是有心计的黄雀(自己是蝉还是螳螂都不知道呢!),她不知道也不会去知道。没准,要是一个不小心冲突了哪个小心眼的家伙,自己就深陷舆论与麻烦之中。所以,我觉得,曹老没有给她“混迹”荣府内部的身影,也是想让我们知道,这是一个不一样的女子-------出淤泥而不染。 黛玉就像坐在一叶用自己泪水托载的小舟上,隔绝了喧嚣的陆地,只奔赴自己的前愿。
她活得平安清静,性子不招人喜欢,可她也许连正眼也不给别人一个。一个内心带点孤傲的女子,真得不错呢。
黛玉的身边,一个宝钗偶尔过来倾听她的烦恼,缓解她背井离乡,双亲离去,以及寄人篱下的苦感;一个宝玉将她时时放置心上,像捧着一个精致的宝玉一般悉心呵护着。这两个人一个算是姐妹般的亲人,一个是知己般的恋人。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宝玉。
还记得他的那句名言:“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幼年抓周,他竟抓了一些女子用的脂粉钗环,一下子就浇凉了贾政奢望他建功立业的心。“没用”“酒色之徒”是贾政对其儿子宝玉一辈子的定义。宝玉不爱读书,就爱跟身边的丫鬟姐姐玩。金钏儿跳井自杀之事就被贾环小人利用让宝玉吃了些苦。但若说宝玉只亲近女孩子的话那就不太对了。准确的来说,应该是长相清秀好看的人都能勾起宝玉的兴趣。像宝玉的好友琪官,秦钟就是男儿身。那宝玉是一个“好色”之人吗?也不全是。宝玉爱“美人”,但他对“美人”是始终有一颗敬畏之心的。记得有一次大型宴会,园里的大家伙都聚在一起,到了一处,宝玉见一个人都没有,因想:“素日这里有一个小书房内曾挂着一轴美人,画的很得神。今日这般热闹,想那里自然无人,那美人也自然是寂寞的,须得我去望慰他一回。”第一次知道一个男子会为了画中一个美人痴迷至此,这根本谈不上亵渎了。他也有极大的呵护之心,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爱”美人。金钏儿的忌日那天,大观园正在操办凤姐的生日宴会,宝玉一大早却穿好素衣跑到庙里给她祭拜。一个小丫鬟,尚且不是贴身侍婢,宝玉却念念不忘。除了应人承诺之外,他心里也有此想法吧。他知道袭人喜欢酥酪就特意留给她吃,晴雯性格张扬,爱耍性子,宝玉为哄她就给她撕扇子博其一笑,如此为身边人尽心的例子不下其数。说起他第一次见到黛玉的时候,就觉得她是个“美人”-------“两湾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他说:“虽没见过,却看着面善,心里倒像是远别重逢的一般”。这句话搁到现代来说,恐怕会被人觉得是“老套的搭讪方式”。不过,宝玉这个人,是不说谎话的。没想到的这一眼,就许下了眼缘;后来,他用了一生的注视去还。
宝玉在黛玉面前,真的是一个“情场高手”。
第一,经常说“情话”。宝玉每次安慰黛玉,就喜欢“妹妹”长“妹妹”短的去哄她。有时也会用一些戏文中的“淫词艳曲”去“调戏”黛玉。第一次黛玉与宝玉葬花的时候,宝玉说:“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听后黛玉立马就害羞脸红了。书中有一句戏文我也很喜欢,“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这一句用在宝玉身上当真合适。宝玉对黛玉也曾许下的一个至死承诺。宝玉说:“你死了,我做和尚。”曹老逝世时未能完成这部书,后高鹗续写,结局也是应承曹老的前言。其中间有一句话:“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是高鹗笔下宝玉的“诺言”。宝玉疯癫,黛玉问他为何病了,他说:“为了林妹妹病了。”一开始,我的确为这些话感动到了。但感动的后面却是极其痛心,府内一侧在悄悄地举办宝玉与宝钗的婚礼,而另一侧黛玉重病无人问津,只有一个丫鬟紫鹃在侧侍候。宝玉成婚的那一天,黛玉去世了。令人作呕的是宝玉在黛玉死后仍然有一段时间在舒舒服服地跟她的妻子生活,还生了孩子。纵使最后宝玉还是离家出了家,但作为读者的我内心一下子也无法接受。两个人这一世的缘分,走到了尾头。若是曹老执笔,这真的会是如此吗?后来的宝玉,变得凉薄,变得可恨。
第二是发自内心的贴心。小厮们抢了宝玉的荷包被黛玉知晓,以为他把自己送给他的荷包给了他们,就负气回房把没做完儿的香袋子剪掉。结果宝玉从里面衣襟里把所系的荷包解了下来。黛玉知道他的珍视后就没话说了。他知道黛玉身子骨差,就说:“林妹妹怕冷,过这边靠板壁坐。”下雨时,宝钗差了人送了燕窝来调理黛玉的身子,宝玉则“头上戴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跑到她房里来,问:“今儿好?吃了药了没有?今儿一日吃了多少饭?”把灯笼举到她脸上看了看说:“今儿气色好了些。”仅仅待了一会儿就走了。走后还不忘问一句:“你想什么吃?你告诉我,我明儿一早回老太太,岂不比老婆子们说的明白?”那样一个雨夜里,在曹老对“宝黛”生活之间的对话互动描写下,我仿佛看到了一对彼此心意相通的恋人。黛玉真的很懂宝玉,也是唯一一个能和他一起看些不正经的书-------《西厢记》,《牡丹亭》,《会真记》的。可是看过书的大家伙都知道,宝玉对其他的姑娘也是挺好的。正如我上文所写的他的“爱美人”之心。那我们要怎么看出来他对黛玉的不一样呢?有一个例子是宝玉对袭人和黛玉“离开”的态度不同。前者是哭闹,一个劲儿地哄着她;后者却是听后两眼一愣有将死的症状,昏迷的时候听见有姓林的人就以为黛玉要被接走,然后就喊着要把那个姓林的人赶走。一个视黛玉几乎等同于生命的人的结局却是差点跌入“富贵温柔乡”走不出来,我看见他每次接近潇湘馆都会哭,但我却一点怜悯之心都没有,因为黛玉已经死了。她没了双亲孤身而来,最后却还要一个人孤零零地离开,心里还含着怨气未解。对于高鹗续写的内容,其实我真的一点都不满意。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老的书里,我最喜欢的是宝玉这个角色,最欣赏的就是黛玉了。这两个人物形象的成功,就意味着他们将被现实里的我们铭记一生。看了这本书的人都不会忘了的,谁是贾宝玉,谁是林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