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万岁爷 校验/君 知更常青藤原创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母亲的焦虑】
故事发生在1930年。
一位母亲焦虑自己的年幼孩子吃糖果上瘾的问题,无论如何她也无法劝导孩子不吃糖。
为了自己的孩子健康,这位母亲想到了儿子最崇拜的圣雄:甘地。她跋山涉水来到甘地住处。
母子二人坐在甘地对面,甘地和蔼可亲地看着二人。问道:
“二位有事吗?”
“伟大的甘地,请您劝导我的儿子不要再吃糖了。他吃糖成瘾,导致牙齿都坏了。”
甘地皱了皱眉头,说道:
“请下周再来吧,到时候我一定能够劝导您的孩子戒掉糖果。”
这位母亲高兴地告辞了。经过一周苦苦地等待后,母亲再次带着孩子跋山涉水来到甘地住处。
“伟大的甘地,请一定劝导我的孩子戒掉糖果。”
甘地略微尴尬地皱了皱眉,说道:
“请再等一周吧,到那时,我一定劝导您的儿子。”
这位母亲不解地离开了,再次经历一周煎熬的等待,跋山涉水来到甘地住处。这次甘地说:
“孩子,请不要再吃糖了,听你母亲的话。”
孩子点点头,扔掉了嘴里的糖果。
这位母亲十分困惑:
“为什么您让我们等了两周,就说了这三句话。为什么不在第一次的时候就劝导?”
甘地说:
“因为我也爱吃糖啊,我本以为一个周就可戒掉,无奈我失败了,因此让你们再等一周。我自己都没有做到,如何要求您的孩子呢?”
我到今天终于明白甘地之所以成为印度的精神领袖,不是依靠权利,而是自己的行为准则。这种准则影响了印度人民,他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
权利的制衡者总是热衷于建立规则,让别人遵守。但是很少有人能够自己做到这一切。
父母总是要求孩子,自己却不行动。中国的父母最大的失败在于,将孩子的希望完全寄托于(托管)学校教育。他们不明白家庭才是孩子的最高学府。
【从模仿开始】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看《西游记》,那时我才4岁。我一直钟情于大圣的一言一行,我总在院子里拿着一根木棍,然后收起一条腿,右手放到眉弓上,双眼不停地眨巴,学大圣嘚瑟的表情和动作,我的母亲总是觉得我模仿得惟妙惟肖,并且一有机会就在亲朋好友面前让我显摆。
我对大圣的这种模仿行为一直持续到了6岁,最终成人的世界影响了我,我从大人那里模仿了“羞耻”和“怕人笑话”,从此我害怕这种表演,后来我总说我母亲扼杀了中国的马龙·白兰度(影帝)。
总是在行动中鼓励,少一点嘴上功夫。可能是引导你的孩子建立习惯和认知的有效途径。你的孩子需要行动上的模仿,而不是你苦口婆心的语言。对于孩子而言,对动作和图像的感知远远强于语言。
一个懂得教育的母亲顶得上100个教师。年幼的孩子总是通过模仿来感受和学习的,这是人类的天性。
许多生物都有模仿能力,它们的幼崽通过模仿母亲的动作和捕猎技巧来学习以及娱乐。而人类是最擅长模仿的。
因此,父母的行动就是孩子最初的模仿对象,尤其是学龄前的儿童。早在1977年,科学家就发现,出生12~30天的婴儿就具有模仿成人面部表情的能力,他们能够模仿诸如吐舌头这类简单的动作。
【解放天性】
直到有一天我去参观了电影学院新生的第一课才发现,新生们的第一节课就是模仿。他们称这节课《天性解放》。
新生们学动物的叫声,动物的动作。它们蹒跚地在练功房的地毯上爬着、蹲着、嚎叫着。有那么一瞬间,我以为我走进了《动物世界》的片场。
电影学院的导师告诉我:
“演员的模仿天性需要得到解放,他们要丢掉羞耻感,并且重新找回儿时的天性。换言之,要学会表演,先要脸皮厚,放开手脚干。”
成人是带着脚铐的演员,儿童是解放天性的影帝。他们的表演自然且天真。
我经常在电视上看见一些童星的表演,从他们的表演中我看到了成人的痕迹,那是多么跛脚和做作的表演啊。我们用成人世界的枷锁,禁锢了人类的天性。直到那一刻我才发现,原来我丢掉了如此珍贵的宝物,更为恼火的是,大人们美其名曰:成长。
如果你看过《亲爱的》这部电影,你一定不会忘记黄渤在找回孩子之后,由于孩子多年被非法收养而忘记自己父亲后的一场哭戏。他哭得就像一个孩子,不会有人觉得这是做作的表演,你只会感受到和他一样的痛苦。我将这一切归结于天性解放。
对于孩子甚至是宝宝的教育,你的言行是如此重要,并且总是需要行动,这种影响可能是终生的。
【适当的挫折】
我的堂弟是一个较晚出生的孩子。家人十分溺爱,不过我在接触这个孩子之后发现他是个脾气十分暴躁的宝宝。
后来我经历过许多这样的家庭,他们的孩子无一例外的受到宠溺,但是这些孩子的行为却和其他孩子不同。受到宠溺的孩子更加易怒。他们的要求太过容易满足,受不起一丁点的挫折。
因此,除了行动的模仿,偶尔的挫折是孩子成长的必要。社会总是充满挑战和挫折的,给你的宝宝一些“抗击打”能力,是他们生存的必要。
对于脾气暴躁的孩子,我还想说一点。他们的家庭环境也同样是吵吵闹闹的,大声地呼叫、大声地回应、大声地斥责......
这样的家庭环境就像一个吵闹的菜市场。你的孩子同样模仿到了这个“高八度的音阶”。环境的影响同样至关重要,也许你并不曾发现:你的孩子在模仿周围可能的一切。
关于模仿的能力,中国就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教育故事:《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担心孩子跟周围的孩子学坏,三次搬家,最终搬到了一个私塾附近,培养了孟子这个大家。
在我童年的时候,我的爷爷是小学校长,他总是要求我每天完成一篇他写的字。后来我上了小学4年级,有一天我突然想要写毛笔字,我不知道为什么会突然有这个想法,而不是突然想要买个游戏机或者其他什么“好玩的玩意儿”。
悲剧的是,从此以后,我要每天完成10篇我爷爷的书法。
由此可见,环境的影响同样至关重要。现代家庭往往给他们的孩子报各种班级,其实最好的班级还是家庭。
曾经有朋友跟我说现代家庭很难满足这种条件,其实不然,哪怕20见方的家庭,也能打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也许是一本书,也许是一本画册。总之任何能够让孩子感兴趣的良好教育事物都值得引导和深入。最为关键的是,你要行动起来。
因此,作为新父母,对待你的宝宝给你三个锦囊:偶尔的打击,常常是和睦,总是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