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一个朋友向我吐槽,说自己受够了在别人的审视下生活。
这位朋友,从小到大品学兼优、懂事得体,一直是家长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自然也就成了那些“不够优秀”的孩子心中的阴影。
从记事起,她在学习方面就表现得比别人更有天赋,加上性格内向文静,父母的朋友、邻居叔叔阿姨见到了都会夸她聪明懂事,久而久之,“聪明懂事”就成了她的标签。
最初被夸奖的时候,她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可是看到父母脸上欣慰的笑容,她开始觉得自己有义务维护这个形象。
于是别的小孩在追打玩闹的时候,她只能透过窗户看一看。别的小孩和家长一言不合就在地上打滚,她却早早地学会憋起眼泪放弃自己真实的意愿。别的小孩偶尔逃课只为了校门外那一口烤羊肉串,她却被告知那是不健康食品。别的小孩讨论着最新款游戏装备,她不知道那些东西对她那道疑难题是选A还是选C有什么帮助。
于是乎,她成了别人眼中的学霸。她总是那么一本正经的样子,没有人愿意和她成为亲密无间的朋友,那些不情不愿被家长“遣送”过来和她一起写作业的孩子,也只是生硬地拿过她的作业本抄完就忙不迭地跑回家了。
大家都说她这么优秀以后肯定要上名校,虽然她不知道上不上名校意味着什么。大家都传她学习用功到凌晨一两点房间灯还亮着,她也不知道别人是从哪里听说的。偶尔也会有人传她近年来脑力不行了好几次考试失利,又在她新得了一个奥林匹克竞赛奖杯后道“我早说那孩子有出息!”,低头拍拍自家孩子脑瓜:“学学人家!”
似乎她只有一直保持优秀才是正常的,并且不管她多么优秀都是正常。所以邻居家的孩子从倒数第一升到倒数第二都像是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她考年级第一也不过稀松平常。可是哪有人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一直优秀的,这个“正常”未免伤人。
优秀是一种习惯,优秀有时候也会成为一种枷锁。这里不是反对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只是反对贴标签。
因为从小到大“聪明懂事”的标签,否定了她成长过程中的其他特质,也剥夺了她可以失败的权利。作为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她无形中需要承担起榜样的作用,她就该谨言慎行严于律己,不然怎么对得起那么多双注视着她的眼睛呢?毕竟谁也不会在意她无数次在内心呐喊:“人家也还只是个宝宝啊!”对于优秀的人,很多人会忘了对方还只是个孩子,很多人都做不到宽容。
朋友叹口气说,更要命的是,当她大学第一次谈恋爱的事情被父母的朋友知道后,大家都觉得很惊讶,“这么乖的小孩,怎么会一进大学就谈起了恋爱?”“原来骨子里也是那样的女孩子哦……”之类的评价就不绝于耳。
有一回她跟着父母去远房亲戚家玩,素未谋面的小表妹一见到她就惊讶地喊道:“原来你也会化妆!我还以为你这样的人肯定不会……”她当时脸都要绿了,作为一个即将大学毕业步入社会的年轻女孩,画个淡妆奇怪吗?可见别人对她的误解有多深。后来表妹还告诉她,自从那次见面后,她父母再也不把她当作教育女儿的目标了,她现在换了一个新的“偶像”,是个戴方框眼镜不修边幅的标准学霸。汗……
小时候我也曾被当作过“别人家的孩子”,所以朋友的抱怨我感同身受。也许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别人家的孩子”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妖魔化的假想,疲惫的时候不能喊累,失败的时候不能放弃,难过时不要哭闹,遇见喜欢的人不能说……它不仅成为很多看似“不那么优秀”的孩子内心的抵触和阴影,也成为被标榜孩子的禁锢。如今回想起来,那样的童年是严重缺失的。
成长需要被关注,但不需要被定义。家长即便对子女寄予厚望,也不能一味地用贬低自家孩子或追捧人家孩子来实现,对于孩子来说,这都是一种野蛮的撕扯。
请不要叫我“别人家的孩子”。
愿这个世界,欢迎棱角也允许软肋,看得起失败更尊重出类拔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