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论权谋。“白衣渡江”和“洛水之誓”都被一些人认为是不光彩的行为,但很难简单地评判哪个“更无耻”,这两者在不同方面都有其备受争议之处:
“白衣渡江”:
-行为性质:这是东吴吕蒙策划的一次军事行动。吕蒙让士兵伪装成商人,骗过荆州守军,从而成功奇袭荆州。从军事策略角度看,这是一次成功的计谋,展示了吕蒙的军事才能和东吴的战略谋划。
-道德争议:然而,从道德和政治角度看,这一行动存在一定问题。当时孙刘联盟尚在,刘备一方正全力与曹军作战,东吴却在背后偷袭关羽,夺取荆州,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联盟的信任,加剧了孙刘联盟的裂痕,也违背了当时社会交战各方不攻击商队的基本道德规则,被指责为背信弃义,使得东吴在一定程度上被人诟病。
“洛水之誓”:
-事件背景:司马懿在与曹爽共同辅佐魏帝之时,为了麻痹曹爽,稳定局势,司马懿指洛水为誓,承诺只要曹爽放弃已有权力,就可保其安全和富贵。
-背信行为:但曹爽放弃权力后,司马懿却违背誓言,诛杀曹爽及其党羽,将曹魏政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这种出尔反尔、背信弃义的行为,严重违背了政治诚信和道德准则。
-影响后果:司马懿的这一行为不仅让他本人在历史上留下了污点,也使得整个司马家族的声誉受到影响,更重要的是,它加剧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动荡和道德沦丧,对后世的政治生态和道德观念产生了一定的负面示范作用。
总体而言,“白衣渡江”主要是在军事和联盟关系层面引发争议,在蜀汉最需要稳定后方的局面下破坏了联盟信任,也是刘备不自量力起倾国之兵伐吴,身死国灭之始;“洛水之誓”则是在政治诚信和道德方面备受指责,其背信行为的影响更为深远,不仅涉及个人和家族声誉,还对社会政治风气产生了较大的负面效应。但对于哪个“更无耻”,不同的人可能因价值观和侧重点不同而有不同的看法。
三国演义全书情节发展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无论敌友还是国内人物之间处处皆是权谋,所谓的“白衣渡江”“洛水之誓”体现的都是你死我活,若论生死存亡,当然是无所不用其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