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无赤金,人无完人,人总会犯错;何况孩子心智还不成熟,正处在大量学习的阶段,犯错是难免的,重要的是我们能否正确看待错误,从错误中学习。
很多时候大人所认为的错误,在小孩子看来未必是错误,比如在外面玩耍忘记了回家吃饭,大人觉得我已经交待过你按时回家吃饭,你却迟迟不回,等着看我怎么收拾你。其实在孩子的眼里玩比吃饭重要,现在刚好玩的兴起,饭可以等一下再吃。双方对玩和吃饭的重要性理解不同,导致冲突。此时家长可以用不当行为引发的两种后果,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来处理。自然后果就是当行为发生时自然而然发生的结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比如小孩上学忘记带到中午集体没有饭吃,这就是自然后果;逻辑后果不同于自然后果,是人为干预的结果,某个行为确实是不当行为,但是短期内又不能让当事人认识到后果的严重性,长期后果很不好的情况下,需要大人运用逻辑后果来引导孩子的行为。但家长往往很容易把惩罚当逻辑后果,要正确的运用逻辑后果需要满足四个R准则,四个R准则分别是:相关,尊重,合理,预先告知.
能运用自然后果的地方尽量运用自然后果,这样孩子才能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当,而且能自然而然的从不当行为中学习,以免下次还要承担自然后果。有一些行为自然后果对孩子自身没什么影响,但是对周围和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此时就需要大人介入运用逻辑后果帮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比如喝牛奶洒了,自然后果就是这次没得喝了,但是洒在地上的牛奶弄脏了地板这个对孩子就起不到约束效果,此时大人需要运用逻辑后果帮助孩子认识到把自己弄脏的地板收拾干净,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知道该怎么处理,怎样与他人和社会相处。
逻辑后果四准则尊重,相关,合理,预先告知,违反其中任何一个都会变成惩罚。大人经常无意识的用惩罚来教育孩子,比如每天催孩子上学,在傍边唠叨,跟你说过多少遍,快点收拾,要不然要迟到了,有时候唠叨就是不尊重孩子,这时候就是一种惩罚。后果一定要和行为相关,弄脏了地板只需要把地板弄干净就行,而不让他看动画片就是不相关的结果,这也是惩罚。后果一定要合理,我只弄脏了这一块,却要孩子把整间屋子都收拾一遍,这也是惩罚,这种不合理的后果只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要不然就是报复,或者认为自己不够好,变成讨好型人格。能预先告知的一定得提前告知,让孩子有个心理预期,知道为什么,比如出外聚餐,需要提前告知注意事项和用餐规则,后果是什么,这样孩子更容易遵守,即使有不当行为发生孩子也知道后果是什么,孩子知道为什么才能从错误中学习。
不管是采用何种结果,大人不要包揽孩子的责任,任何情况下和善而坚定的态度与孩子相处,协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