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办事,手机意外掉进水里。迅速捞起,扔掉外壳,屏幕开始闪动,出现一条条黄色的细线。关机,匆匆忙赶回了家。到家后,用棉签细细擦过各个缝隙,再用电吹风微微吹了吹。
开机,手机图案模模糊糊,略微失真,中间还竖着一块黄底。只好再次关机,按网上所说,将手机埋进了米堆里。
于是,在这个平常的周末时光里,我没有了手机。我刷不了微信,看不了新闻。虽然电脑就在手边,却茫然的不知道该干些什么。
还是看书吧,新买的书都还有未曾开封的。而买了那么久的《追风筝的人》还放在床头吹了很久的灰。
然后,在没有手机的这个下午,我却将整本书看完,还把相关的电影也看了。
为什么要用”却“这个字呢,因为我已经很久没有这么投入的看一本书了。在没有手机,或者手机还只是发短信打电话的时候,用一天,甚至几个小时就看完一本书是我的正常速度,不仅如此,看得还很用心,常常忘乎所以,以至于完全不知道刚刚发生过什么事,所以被朋友们戏称为“慢半拍”。
而自从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能上网,能看电影,能刷微博刷微信以后,我便不能再完完整整的一次性看完一本书,仅有的阅读也变为所谓的碎片阅读,更严重的是,我已经没有耐心看完一篇哪怕只有千字的文章,更谈不上理解和思考。我轻易的会被手机的信息提示音吸引,有时候没有响动,也会不由自主的拿起手机,看看有没有新的信息,微信是不是有人找我,朋友圈是不是有红点了,或者微博上又有谁在吆喝了。我变得越来越八卦,时事政治看上几眼,娱乐花边刷个没完。
浮躁。这是我对自己的总结。
曾有一段时间,我试着关闭朋友圈,试着让自己脱离掉刷刷刷的低头族里。也确实坚持了一个月。那阵子买了四本书,一下子就看完了两本半,心甚慰。
可后来,我发现没有了朋友圈,似乎又会错过不少事情。首先,有朋友问需不需要寄张明信片给我,我才知道他去了东三省旅游,被他抢白不关心朋友;一起学车的学员问我是不是科三的报名报不上了,我才知道教练在朋友圈发了驾考的新规定;有朋友问我,要不要给某个友人打电话问候下,我才知道她最近生了病。。。
朋友圈就是这样一个奇怪的存在,大家已经没有耐心发信息问候,打电话聊家常,即使群发信息也越来越少。过个节,朋友圈里发条祝福信息;有了新情况,朋友圈里更新下近况;换了电话号码,朋友圈里通知下。多方便呢,只要一条信息,全世界都知道了。交际变成一件很个人的活动,廉价、方便、快捷。而现在还能一个人一个人群发信息的,应该也就是广大的微商朋友了吧。
于是,又把朋友圈找了回来。虽然去掉了红点点提醒,但还是占据了我不少刷屏的时间。
而在没有手机的这一天,我看完《追风筝的人》,细细回味了故事内容;又看完了电影,吐槽了电影平淡的叙述,删除的情节,演员的演技还有那些不知到哪里去了的强烈情感。
我又感觉到了自己的专注力,那种被一本好书,一个好的故事所打动、全身心投入的感觉。就好像在那些年少轻狂的岁月里,即使点着蜡烛,吃着饭,身处嘈杂闹市,也不能被打扰的爱看书的我。
你看,还是需要偶尔扔掉手机,才能多一点真空时间,多看一点书,多写一点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