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前美国的校园枪击案,到现在我们的新闻媒体里,不时有校园“霸凌”的事件出现。其实这也不是一个新问题,而是一直存在的一个社会现象。校园也跟社会一样,有以强凌弱,有小圈子。甚至还有一些老师本身的心理素质就有待提高,更不要说能很好地帮到孩子。
我自己的感受,小的时候我们会有一帮子小孩一起玩,一帮孩子里面会有一个为首的大孩子,大家要以这个孩子为首,听他(她)的安排,否则你在这个小群体里是呆不下去的。我就有过不顺从,被排挤的经历。没有人和你玩,你会觉得很孤单,失落,好像还有被抛弃的感觉。人本身是群体动物,一旦落单是会有深深的恐惧的,介于这些心理感受,我会试着做一些迂回,暂时放下一些坚持。从要好的小伙伴入手,缓和关系,再慢慢回到群体中来。当然这也是一个慢慢学习成长的过程。
我们那一辈的孩子,都是一起长大的小伙伴,安全感和信任感相对来说建立得还好一些,有什么矛盾处理起来也相对容易些。而现在的孩子都是一个孩子,平时都是和大人接触多,也没几个玩伴,协调问题的能力就锻炼得比较少。学校里的同学都是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家庭,融合起来就更难了一些。
还有现在有的老师人格发展也是参差不齐,有的老师自身素质也亟待提高,搞不好还会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所以我们做父母的也要学会怎样在孩子遇到问题时,正确的帮到孩子处理问题,度过孩子生命中的暗淡的时光。
首先,小孩子如果在学校遇到类似问题一定要冷静对待。先要听孩子说,问清孩子的感受和想法,明白孩子的处境,让他(她)感受到父母的爱和支持,有什么事情爸爸妈妈一定会和孩子在一起,让孩子感受到力量。一定不能指责和埋怨,让本已受伤的心灵更加雪上加霜。
然后,再去了解整个事情的过程和动态,和学校,老师分析问题的深层动机和原因。一起拿出最好的办法来帮助孩子。
根据专家的建议和指导,这里总结了几点与大家分享。
1、一定不要以暴制暴,这样只会增加伤害
很多时候,我们的小孩遇到被欺侮的事情,我们家长第一反应就是要打回来。有的不惜还会去报一些空手道,柔道等的兴趣班以提高身体素质,以期强大自己,报仇雪恨。但是这并不解决根本问题,如果不能解决事情的源头,即使体格健壮一样会被欺侮,增加伤害,还会在心里埋下怨恨的种子。
2、不要用爱和保护把孩子包裹起来,这样孩子永远长不大
有了这类事情,家长的直觉反应就是保护孩子,要不转学,要不花费更多精力来保护孩子。但是孩子应对危机的能力并没有提升,而且转学以后或在离开家长的时间段,并不能保证孩子不会遇到类似问题。反而减少了孩子锻炼自己处理问题的机会,让没有解决的问题继续延续。所以家长能做的只是陪伴孩子勇敢地面对,慢慢培养自己应对的能力。这样才不会重复被欺凌的怪圈。
3、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对。在强身健体的同时,爸爸妈妈要时时注意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并强化孩子对这些优点和长处的认识,意识到自己有比别人强的地方,从而建立自信。并且让孩子多去尝试,找到自己感兴趣并擅长的事,找机会在小伙伴们面前多多展示,这样就会得到小伙伴的欣赏和肯定,这也会加强孩子的自信心。当一个人有了自信后,就会由内而外地散发出一种气息,别人也会感受到你的变化,自然而然就不会再来欺侮你了。
4、勇于面对,学会沟通
告诉孩子,遇到这些欺侮自己的人,要勇敢地面对,表达自己的愤怒。愤怒的情绪也能增强一个人的力量,虽然我还不能说服你,也没有你强大,但我一定会坚定地维护我的立场。大声说出你的抗议:我不喜欢你们这么做,我不接受!能大声地表明立场,这是你确立信心和建立自我边界的第一步,你的气势有时也会震摄住对方。
想要欺侮别人的人,其实内心也住着一个受伤的小孩,他们用刺和凯甲将自己武装起来,借欺侮弱小显示自己的强大。有个上六年级的小孩,他打了一个五年级的孩子,原因仅仅是因为他上五年级时也遭遇过六年级孩子的打,所以他在上六年级的时候,也要找个五年级小孩子打了以报当年被打之仇,并没有意识到别人是无辜的。
如果是这样,我们可以试着用同理心与对方沟通,表明我们是无辜的,打人是要承担后果的。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认识,从而放弃欺侮人的举动。
5、建立自己的朋友圈
人都有爱和被爱的需要。我们是社会人,都需要归属一个群体。我们的孩子除了要学会爱别人,也要学会赢得别人的爱。学会尊重欣赏别人的同时,也要会展现自己优点和特长,来赢得别人的喜爱,建立自己的小伙伴圈子。
一个人在一个群体里,总会有喜欢自己的人和不喜欢自己的人,我们要多和喜欢自己的人呆在一起并结成伙伴。让更多的人了解,欣赏并接纳你,你就会有一种群体的归属感,从而觉得走到哪里也不是你一个人。欺侮人的人自然也就不敢欺侮你了。
6、制造机会化解矛盾
做家长的还要制造机会,让孩子和小朋友们接触。比如帮助孩子开生日派对,在玩乐和游戏中彼此增加了解,化解矛盾。还可以在节假日时组织家庭出游的方式,通过彼此父母间的沟通,更好地了解一些深层次的原因,了解彼此的相处模式,更好地解决存在的问题。
其实,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我们还是要通过恰当的提问,找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还原事情的真相,并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关键四问:
1、发生了什么?
2、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影响?
3、这件事对你来说,最难接受的是什么?帮助孩子将内心深处最难承受的事情表达出来。
4、你觉得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你才可以完全接受呢?
再总结一下核心原则和方法:
1、保护受害人自尊心和自信心最关键,这远比解决身体上的伤害重要得多。
2、让肇事者明白并体会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后果。让肇事者明白他是因为懊悔而停止不良行为而不是害怕惩罚。
3、让孩子学会自己处理问题,而不是依靠大人的权威代替他们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