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 Linux 28 周年之际,来回顾 Linux 的诞生,特别有意义。
本文分享了在 2002 年上映的两部 Linux 纪录片,这两部纪录片回顾了 Linux 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关的自由软件和开源软件运动,值得所有 Linux 开发人员欣赏。
GNU/Linux 的诞生
在软件技术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早期 M$ 等公司销售软件 copy 的商业模式以及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软件刚开始一直是受限的,大家只能看到硬件,软件只能看到界面或者固件( Binary)。一度有一些软件即使开放了,也是受限在学术等范围内使用,比如 Minix。
理想主义者和哲学家 Richard Stallman 等人看到这样的状况,觉得这是有违社会存在基础的,觉得软件应该跟菜谱一样,允许在人群中分享,所以 Stallman 辞掉了工作,开始没日没夜的写软件,并发起了 GNU (GNU is Not UNIX)项目以及 Free Software 运动。
Free Software 一度被人误解,被等同于廉价(Free of Charge)、低劣和盗窃。所以,后面大家又提出了 Open Software 的概念,这个回到了分享源代码的初衷,但是又同时消除了资本的疑惑,软件开源并不意味着 Free,软件和相应的服务同样可以卖,所以 Redhat 和 VA Linux 接连成功上市。
而 Linux 刚好诞生在 GNU 运动时期,GNU 的目标是一套完整的包含所有自由软件的系统,恰好,GNU 的内核还没写好,Linus 凑巧写了 Linux,并且把他分享了出来,于是有了 GNU/Linux,只是大家通常都直接叫 Linux,而忘记了日常打交道的大部分工具都是 GNU 运动的产物。
FLOSS 校园运动
大概十多年前(2006 年左右开始),我们在校园运作开源社区的时候,播放《Revolution OS》是我们的必然节目,这个节目让我们温习 FLOSS 运动的精神,认识开放、协作和分享的意义,这样一种精神深入骨髓。这种精神让我们更积极的融入社群,踊跃分享我们的成果,并理解合作的意义。它其实也是现代大型项目团队管理和项目合作的重要基石,它也造就了现如今活跃的软件业界,Open Hardware 运动则是 Open Source 运动的自然延续,所以我们也看到如今 Risc-V 的蓬勃发展,它很大可能会跟 GNU/Linux 一样,成为未来计算机技术的重要基础设施。
FLOSS 之于个人
个人也深受自由软件和开放源码的思想影响,从大学至今,一直参与 FLOSS 运动,是一个重度开源践行者。
从 2006 年参与创建兰大开源社区,并在 2007 年主导建立正式的社团,上研后,一直协助社区的发展,直到研究生毕业。毕业后,又紧接着成立了一个面向企业一线工程师的在线技术交流平台:泰晓科技,从 2010 年成立至今,一直是公益性质的。
除了组建团队和平台,期间,也积极撰写技术文章,比如 2008 年左右撰写的《Shell 编程范例》和《C 语言编程透视》,还参与或者发起了多个开源软件项目,在 Linux 社区的贡献一度排到华人贡献前 30,并有一些亮点项目,比如 Vnstatsvg, MIPS Ftrace,Linux Lab,Linux 0.11 Lab 等。
FLOSS 之于团队/社区/社会
另外,这种开放、协作与分享的精神也很适合团队的文化建设,不管是高校的社团,还是企业的团队,这种精神都有它的积极意义。过去数年来,我把这种精神应用到企业团队的文化建设上,在一个将近 100 人的团队,践行开放、协作和分享的团队文化,数年下来,我们成立了轮岗服务大家的团建委员会,成立了致力于钻研专题技术的课题小组和技术委员会,还建立了团队分享机制和技能知识库,打造了一个具有全员参与、团结协作和技能扎实又乐意分享的团队。
所以,回顾 FLOSS 的文化历程是很有必要的,除了 Coding、Debugging 和喊开源的口号,我们还需要思考这背后的文化和精神。对于大到社会,小到所在的社区和团队,我们在索取的同时,我们做了哪些实质的贡献;我们是各自独自承担,还是配合其他人一起努力协作;我们是置身事外吐槽抱怨,还是积极参与一起思考解决方案,我们的价值在哪里?
敬请欣赏 Linux 大片
接下来,欢迎欣赏十五年前发生的那场轰轰烈烈的 FLOSS 运动,有人称之为操作系统革命,也不为过!因为现如今,从结果来看,除了 PC 市场还有一些 Windows 的份额,服务器和移动设备基本都是 GNU/Linux 的天下。更重要的是,这套系统相关的有形和无形的资产,对于人类技术进步、社会协作方式、人们分享和交流意愿等方面有着伟大的贡献。
- 《操作系统革命(Revolution OS)》,2002 年上映,制作于美国
- 《代码(The Code)》,2002 年上映,制作于芬兰/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