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澄录【12】
【原文】
问:“知识不长进,如何?”
先生曰:“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①。仙家说婴儿亦善譬②。婴儿在母腹时只是纯气,有何知识?出胎后,方始能啼,既而后能笑,又既而后能识认其父母兄弟,又既而后能立、能行、能持、能负,卒乃天下之事无不可能。皆是精气日足,则筋力日强,聪明日开。不是出胎日便讲求推寻得来,故须有个本原。圣人到‘位天地育万物’③,也只从‘喜怒哀乐未发之中’④上养来。后儒不明格物之说,见圣人无不知,无不能,便欲于初下手时讲求得尽,岂有此理!”
又曰:“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注释]
①盈科而进 :语出《孟子·离娄下》:“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盈,满;科,坎。比喻循序渐进。
②婴儿:语出《老子》第十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又见《老子》第二十章:“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意同结圣胎。
③圣人到“位天地,育万物”:语出《中庸》:“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意为天地各安其位,万物滋生繁育。
④喜怒哀乐未发之中:见《中庸》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
[译文]
陆澄问:“知识得不到长进,怎么办?”
先生说:“做学问必须有基础,必须从基础上下工夫,循序渐进,才能有进步。道家用婴儿打比方,说得非常精辟。婴儿在母腹中时纯粹是一团气,有什么知识?出生后,方能啼哭,尔后会笑,后来又能认识父母兄弟,逐渐能站、能走、能拿、能背,最后天下的事无所不能。这都是精气神日渐充足,筋骨力气渐强,智慧日渐提高的结果,而不是自出娘胎之日起就琢磨知识的缘故。所以学习必须从基础上来进步。圣人达到了“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程度,也不过是从“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上慢慢培养起来的。后世儒生不理解格物的学说,看到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于是就想要在刚开始时就学会所有的学问,哪里有这种道理!”
先生又说:“学子立志用功,就如同种树。刚开始只有根芽还没长出树干来,等长出了树干还没长枝,长了树枝之后长叶子,叶子长好后开花、结果。刚种上树根时,你只管培土灌溉,不要想着生枝、长叶、开花、结果。空想那些有什么用?只要不忘了培土灌溉的功夫,何愁没有枝叶和花果?”
[解读]
陆澄问:“知识总是没有长进,怎么办?”
这个问题,恐怕好多读者都有共鸣,现代人更是知识焦虑症,总担心自己跟不上时代,到处去学,总怕自己落伍了。
王阳明在这里谈到立志与用功的问题,他认为,立志与为此做出努力是一致的,要为实现志向不断勤勤恳恳地做一切应当做的事,好的结果自然就会得到。这就如孟子所说的:“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在王阳明看来,知识的长进和志向的实现,如同作物生长一样,是一个自然有序的过程,必须循序渐进、渐积而前,然后才能通达。
王阳明说的盈科而进,出自《孟子 离娄上》: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徐子,就是徐辟,孟子的弟子,徐辟问老师:“孔子数次称赞水,老是赞叹:‘水哉!水哉!’这孔子到底觉得水有什么可取之处呢?”
孟子说,原泉混混,原泉,是有源之水,混混,读着滚滚,水涌出的样子。那有源之水,滚滚流出,昼夜不停。盈科而后进,科,是坎,把沟坎注满,再继续往下流,渐进而流入江河,注入大海。有本有源的事物,就是这样子。孔子就取它这一点罢了。假如没有本源,就像那七八月间的骤雨,一下起来,哗啦哗啦,大小沟渠都满了,但是一会儿就干涸了。所以名声超过了实际的,君子引以为耻。
学习的进步是循序渐进的,也就是像水一样“盈科而进”。
学习是耕耘栽培,不是狩猎采集。学习最大的毛病是学得太多,碎片化的到处去学枝叶花果,搞成了狩猎采集,所以没有根。学习最重要的不是学,而是不学!借用孔子的话:“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是有用就学,而是可学可不学的都不学,不看,不听,不说,不动,才能修养自己的本原,才能集中大块时间学习自己真正要学的。